1.
看完叔本华写的《人生的智慧》,我泪流满面了!不是因为它感人,而是因为它揭示的人性,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丑陋与人生的悲哀,突然觉得好受打击!
过去,我曾过得很无聊,于是我成了同学群里的活跃分子,将精神寄托在别人身上,在群里兴风作浪,获得低俗肤浅的欢愉。其实,每次狂欢以后,内心无比后悔,因为现实中的我其实是相当沉静的,我并不喜欢咋咋呼呼的人,不喜欢哗众取宠的人,也鄙视以低俗的方式浪费时间的人!可我偏偏就在虚拟世界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而且,每次悔过,却不悔改,因为有另外一个世俗的我在与理性的我抗争,在对我说:开心就好,是非任人去评说!
有些东西看见了、经历了或想到了,就发出去了,似乎开心、快乐、幸福非得找人分享,事后却好尴尬,理性的我开始质疑:是不是有炫耀的嫌疑?我打心底里是讨厌爱炫耀的人的,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可是不是不经意间却沦落成了那样的人呢?
读了《人生的智慧》,就像平生第一次照镜子,第一次看清丑陋不堪的自己!
只有愚蠢的人才饱受无聊之苦!一个真正有深邃的思想的人是懂得怎样有意义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的,懂得从自身寻找乐趣,自得其乐的,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源泉提供快乐,因为外在的源泉有其不确定性,有时短暂和受制于偶然,而且容易终结。所以繁华过后,愈加寂寞,无聊感又阴魂不散地侵蚀内心。
过去在群里的聒噪,充分反映了我的生活无聊,暴露了我的精神空虚,我上演的是一个丑角,用自己的蠢笨无知、滑稽可笑博取大家的欢心。即使有时也带入些正能量,那也可能夹杂了故弄玄虚、附庸高雅或卖弄风骚之嫌,我扮演的也不是什么可爱的角色。总之,话说得越多,越暴露了我的平庸与肤浅!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如果他具备深邃、远大的思想,他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所以,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照照镜子,才知道自己有多不堪入目!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才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
2.
直视自己精神空虚、生活无聊的窘态,使我感到无地自容;读到老年生活的绝望,又使我悲从心来。
“人们到了此时,才对一切事物的虚无,对这世上的繁荣、喜气后面的空洞、乏味有了直接、真正和坚定的确信,虚幻的画像消除了,他们不再错误地认为,在这世上,除了免除身体和精神之苦以后受到的那种幸福以外,在某一王宫或者茅棚还栖身着另一种更特别的幸福。”
年轻的我们,对未来充满向往,计划着退休以后好好享受闲暇的快乐,了却忙碌生活中未竟的心愿;相隔千里的至交,渴望着一起共度晚年,一起游山玩水,一起把酒当歌,一起慢慢变老。
然而,根据此书描绘,老年,尤其是老年后期,的生活看起来却是多么的令人失望!那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夕阳无限好。那个世界是灰色的,那个世界里的人表情呆滞,心如静水,没有情欲,没有活力,只有一双空洞的眼神,看到的一切都是虚无的,人生的得失再也不能在他们的心里激起任何涟漪。没有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活着就如行尸走肉;没有了健康的躯壳,活着也只会是种折磨! 难怪西班牙谚语说:“活得越长,受害越多。”
现实成颓废,未来无可期;
合卷生叹息,未语泪先滴。
3.
值得庆幸的是,近来,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发现了阅读的乐趣,我有大量的书要读,还有许多东西要写,所以我没时间无聊了。读史学书,给我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带我进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这里有战乱饥荒,血洒疆场;有尔虞我诈,强取豪夺;有江山易主,朝代更替;有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有旗开得胜,一展雄威……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读史明智,防微杜渐。读哲学书,让我懂得了认识世界,分析人性,懂得了怎样审美,怎样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怎样过有意义的生活。
《人生的智慧》赋予我智慧,让我感觉醍醐灌顶,使我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愚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流泪告别那个无聊的我,微笑开启有追求的新生活。老年的生活虽然悲催,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也一定会让暮年花香袭人、晚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