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空前缩短,但也将阅读拖入了碎片化时代。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正在被手机屏幕绑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占据了我们大多数时间。培根很早就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要生呑活剥,少数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长期接受碎片化知识的问题在于长期的“浅薄”,如此以来很难形成自己的系统化思想。
对抗“浅薄”的碎片化阅读,显然需要主动的深度阅读。那怎么开始深度阅读呢?本人有几点经验可以分享:
1、明确阅读目的
首先要明确你在一个时间段内,阅读的最重要目的是什么。比如,一个公司新晋的管理人员,他要提升工作能力,这阶段对他最重要的也许是要阅读一些关于团队管理、自我管理、工作方法之类的书;又比如,一个转行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人,为了快速融入行业,他当然应该读读关于互联网思维、关于BAT、关于技术经济相关的书籍。
明确阅读目的,是在确定阅读方向,具体的阅读书目也是按照方向来定的。
2、掌握阅读方法
确定了目的和方向,很多人还是会感叹:“工作太忙了,没时间阅读”、“书太厚了,看也看不完”、“看完了怎么像没看过一样”等等。有了这些疑问,说明你已经开始认真考虑或尝试阅读了。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比如,分析性阅读:通过一周的时间通读一本书,深入了解书的结构和内容;快速阅读:通过1-2天时间快速阅读一本书;主题性阅读:以一个主题为目标,同时阅读多本书。这些方法经过一定时间训练都可以很好掌握。关于阅读方法,推荐两本书:莫提默·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和郝明义的《越读者》。
3、做好阅读输出
很多人读完书了也就完了,或者是追求读书数量,而其实数量背后没有留下别的太多价值。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本人认为,没有输出的阅读都是耍牛氓。
那么有哪些好的阅读输出方法呢?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写出来,二是讲出来。
关于写,通过写读书笔记、书评文章等形式,可以很好加深对书的理解,将作者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
关于讲,通过脱口秀、演讲等形式,将读书心得分享出来,还要让听众听明白,这样不仅提高阅读效果,还能锻炼演讲表达能力。
当然,即使很好掌握了这些要点,也改变不了阅读是一件苦差事的事实。阅读需要专注、纪律、耐心,像锻炼身体一样,每天保持一定量,不过度劳累,但又有一点压力。只有着眼于长远,才会看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