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他指出当人们看到小孩在草地上奔跑的时候,通常会流出两种眼泪。第一种眼泪说:看见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着,多好啊!第二种眼泪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
米兰昆德拉说,正是第二种眼泪让媚俗更加媚俗。而这让媚俗更加媚俗的,便是平庸的伪善。将自己置身于人类这一群体里中的自我感动,上升到同体大悲的高度。
这里所指平庸的伪善,是指并非源于内心认同,只不过因为周边认同而让自己作足了表面工作上后所谓的认同。
在表达认同后,我们也可以表达不认同来显示自己的伪善。比如下面一个例子,这样的不认同,同样是平庸的伪善。
老李发现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拿着棍子追着儿子打。隔壁老王看到了,好言相劝:“老李啊,感情是孩子自己的事,你就看开点吧!”老李冷哼一声:“我儿子的男朋友,就是你儿子。”老王目瞪口呆,随即怒不可遏地抄起木棍往自家走。
老王劝解别人的同时,这种伪善实为假装认同,劝他人认同自己内心都不认同的事情。为什么老王会这么做?显然并不是因为维护这种认同,也不是跟老李是好兄弟,为了帮忙。
只不过因为“感情是孩子的事”这种认同符合时代整体精神面貌,所以它就是是件好的,老李会劝别人认同,从而达到自己也是好的样子,反正对于自己来说并不需要承担些什么。
所以看来,所谓的“平庸的伪善”本质并不在于认同或不认同的表达方式,而在于表达观点时站位是什么。
简而言之,本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时候,又能够附庸风雅符合大众的道德标杆,树立自我形象,何乐而不为?这种媚俗的平庸伪善,一而再的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
那么对于读书这件事来说,是否存在“平庸的伪善”?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先将读书这个概念再具体化些,这里指的读书并非孩子的义务教育或者学校课堂里的事情,而特指毕业后脱离组织团体后的纯属自发行为。也就是社会并不期待你能够读书的时候,时常摸出两本书翻翻的样子。
关于读书这个话题,每年我们都要被这样一些新闻刺激麻木的神经,比如这样的照片。上图是国内地铁上的现状,而下图则是国外地铁上小哥哥小姐姐们阅读的样子。
然后这个微博大声疾呼,我们是不是除了手机就无法活了(此处省略他的无数标点符号,不知其意不敢妄用)。想表达的无非是我们中国人是否已经被手机所沦陷了,沉迷网络世界而不自知,印证了娱乐至死。再看看国外的小伙伴们,对于精神食粮的渴望,在旅途行程中手不释卷,静穆中的书香。
我们发表观点的时候会有许多论据和论证,而有些论据是不自知的。上面关于国人坐地铁玩手机而国外读书的反差,得出痛心疾首观点也有着掩藏的论据,现在我们先将这些不自知的论据挖出来 。
最直接而容易被忽略的论据,应该是双方能够在同等条件下拥有自主选择权利,比如大家都能在地铁里自由的玩手机。要是拿1863年伦敦大都会来对比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他们想玩手机也玩不起来。
最明确也最为核心的论据:读书是好的,而玩手机是不好的。要不然也不会通过上下对比得出“我们是不是除了手机就无法活了”的论点了。
还有许多隐藏的论据,这里就不一一挖掘了,对于观点来说意义并不是特别重要。
我们现在只谈:在地铁上读书是否为值得引导的社会风气。
讨论这个话题,主要是读书场合的问题,至于读书则先归结于一件好的事情,当然本人并不是这么认为的。相信多数人也持有同样态度,否则也不会有文艺青年这一词的出现。当然你也会说我,是否陷入一种媚俗的样子,因为别人说文艺青年的时候带着一股嗤之以鼻的样子,而你自己拿出来就用就是一种媚俗的附合,是平庸的伪善。
确实可以这么说,在如今讲究科学的时代,凡事以数据说话以实验为准则,将一切可量化的量化可重复的重复可数据的大数据,但凡讲感觉都是耍流氓,无法将自己所用“词语”概念化再明确一些清晰一些,拿来就用也是个混人。因此谈及对“文艺青年”反感、不屑的感觉,就要举出具体的例子,以及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其实就是进一步对自己的追问。这些下次再说,这里还是回归主题,谈下地铁上读书,也就是读书场合的事情。
对于地铁上读书,本人是支持但不提倡的。支持不提倡,并不有悖于读书,反而是一种态度。
一件事,初衷是美好的,经过诸多因素杂糅后的果,却不一定为美。
有人说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而不必在乎外界的看法,因此可在地铁也就是公众场合读书。而且在地铁上读书能够摒弃外界干扰在喧嚣环境之中享受怡然自得的乐趣,却属难得。个人观点是公众场合的我们需要注意的太多,而且不自怡。在自家书房可坦胸露背摇头晃脑一杯清茶,公众场合有所拘束反而不美。那个读书的“场”不对。
其二在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当今地铁上读书就好比穿比基尼去买菜,美则美矣未免有非议之人。不是是非人也怕是非事,被过度的解读或者。优秀是件快乐的事情,也要看场合,否则极易变为秀。比如三五好友相聚大排档,你拿出本《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众人皆笑谈。地铁做为交通出行的一种方式,让自己静正忙阅读一本书不为过,但长期以此运作这段通勤时间,不明觉厉。
另外读书多数却是件极为隐私的事情,是自己独处时的思考和问话,问自己问作者问世界,问的多了难免分心。在公众场合尤其交通通行繁杂的地铁上,毕竟坐地铁不如飞机般长久,少则两三站十分钟多则一小时便要换乘下车出站,实则不美。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不推荐。此为其三。
如果读书是件提倡的事情,那么王二麻在地铁上看书,反而张三在听音乐,而张三便落了下乘。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情,看起来是不错的,便觉得这么做是值得。其他便有了罪一样。做为公民,我们在不伤害他人的时候,是否拥有自主选择权而不被别人Diss的权利?
这时回到话题:一味的地铁上读书是否媚俗的“平庸的伪善”,所幸这样的事情并非三言两语表达后就可达到的,于是在地铁上读书的人并没有那么的多,也很难变成风气。
而平时我们所谓的圣母婊、键盘侠则做着更为轻松简单,不需为自己言行负出任何的代价,还能够享受口水喷渤而出时快感的事情。喷别人的行为远比自己做带来的快感更为直接和便捷。
这些平庸的伪善,用以上称谓可能更符合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