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6
间接社交逐渐流行
——小城散漫表达系列之“间接社交”
火山
偶然翻看本地的报纸,忽然发现关于手机社交和微博控的报道,于是将这些内容拍了下来。我会关注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直自己在做的事情和这有关系。
我也感觉到直接认识人的不容易,所以也间接地使用网络工具来认识更多的人。由于存在一定的社会风险,那么如何规避一些无明的风险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我选择了书友会的方式来过滤这些风险。在书友会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表达出来的作品,甚至了解他或她所关注的焦点。当然,涉及私交的还需要另外的场合接触,不然我们都是容易成为社会的危险人物。这些社交方式的新型建立,说明人对社会现实信息了解渴望,同时也是建立兴趣圈子的一种方式。
外国社交网络这么发达,甚至不少的婚姻都是通过社交网络来达到的。这样的网络联系,除了广度上容易物色共鸣的人之外,更多的是满足人对陌生的猎奇心理。对熟悉的无睹,对陌生的好奇,所以好奇容易害死猫。由于互联网在中国的酝酿期较短,甚至在网络成长的一代,年龄还算是偏小;相关的样本和案例研究还是没有形成规律,就算有我们年轻一代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体验。
于是,敢于经历的人往往拥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更多的人会触及到人性的底线,甚至受到无明的煎熬。其实,这些和他们本身所建立的认知标准和尝试态度有关,有些基本原则和底线不能破的,只是有些人因为猎奇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警惕和判断,所以发生了很多光怪陆离的人际案件。
近些天,我使用微信和微博等工具,认识了一些人,当然这些人都是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的。可能这个和我一直坚持写文章有关,其实这个也与我们对社交安全判断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作品我们而来往了,由于基础信任建立了才有接下来的交流来往。
社会的变态信息来自心态过度的张狂。有时年轻人的张狂只对自己好了,对别人就不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