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王手工线面

钱大王线面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念氏先祖念应发公从福建的福清杞店(今海口南厝),迁到闽浙交界处商旅行人必经之道的霞浦县牙城境内的钱大王村,并以传统的手工制作线面而起家。
图片发自简书App
线面又称长寿面,手工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而闻名闽浙两地。制作线面时只见一根根面条在师傅的手中龙飞凤舞,潇洒大气,极富美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由此,钱大王村念氏族人一代传承一代,手工制作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线面食品,并销往闽浙周边等地区,作为全村族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成为霞浦民俗文化中一种象征长寿、吉庆的文化符号,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图片发自简书App
霞浦、福鼎等地,在逢年过节、老人做寿、小孩满月、结婚等各种喜庆活动中,都离不开这种手工制作的面食。特别到了冬天是线面销售的旺季,逢年过节生意更是红火,吃上一碗线面,意蕴长长久久。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种手工线面,主要以精面粉为原料,配以一定量的精盐、食油、茹粉等,经师缚妙手成了线面,色泽洁白、线条细匀、口味劲道,放入水中也不会糊锅。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据村族人念诗信介绍,完整的线面加工,有近十道工序。首先要精选优质的面粉,随后要经过发面、捶打、挤压、团圈、搓细、拉抻等,全部由人工操作完成。制面时要选在晴天制作并晾晒,在开始和面时,还要注意时令区别,不同的季节要进行相应的调制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村中族人念诗平先生,为此还特意作诗《制麺》,生动地描写了念氏先辈在制作线面时辛勤劳作的情景。他期待这种传统的制面技艺能得到传承。

                    制麺

阴雨落磨房,急流推碾盘。

身随石碾转,麦粉满衣冠。

天晴好制作,鸡鸣搓麺团。

跨步勤拉引,麺丝细又长。

烈日赶挂晒,夕阳收麺忙。

味美生意好,青灯在加班。

冬季霜雪夜,手裂似鱼干。

为儿多学问,再苦心也甘。

图片发自简书App
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现代机械线面的冲击,加上传统手工线面费时耗神,能潜心学习并加以传承的人日渐减少,村中更少有年轻人去学制线面,现在村中只有三位老人才会制作线面。这门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恐后继乏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目前,钱大王村念氏族人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在组织力量保护千年驿道、关隘古寨、驿站、烽燧台、石桥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积极展开英烈史迹、手工制面、天然酿蜜等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希望这门传统手艺能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将手工线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列入保护范畴,以更好地传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制面工序流程


念家圣 书法


钱大王村

钱大王村制线面,

传统工艺传百年。

色白细匀足劲道,

质优营养味美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