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前到欧洲去

来到欧洲后,很多人都会问我,对欧洲的印象是什么?

我脑海里有好多画面,好多印象。

第一个是松弛,在和小和走去K21艺术馆的路上,途径一个公园,公园里有人在躺着晒太阳,有人坐着看书,那一刻非常有电影般的画面感。

“啊,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幸福地生活着。”我脑海中冒出了这句话。

更别说,杜塞的酒吧街,下午四五点就坐满了人,日光白白就开始喝酒。海牙周四的下午五点,市中心的室外就餐区人头攒动,我走过去几乎转不开身。

后来听说一荷兰朋友一周只工作四天(还是两天居家办公),也就相当于周末从周四晚上就开始了。“啊,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幸福地生活着。”再次感叹道。

塞纳河边


刚开始来到,不,是还没来到的时候。在多哈转机,可能因为飞的是杜塞,既不是首都也不是旅游城市,候机室里黑压压一片全是白人面孔,就只有我一个亚洲人。于是乎,我便会感受到凝视的目光,你知道他们没有在盯着你,他们就是假装不经意地扫你一眼地观察你。那一刻,体会到“少数”是什么感觉。也有些害怕,那一刻真有点后悔,我为什么要来欧洲,我可不可以回去。


但当在杜塞机场看到小和熟悉的面孔向我迎面而来的时候,一切多云转晴,感受到一种熟悉的安全感。

那一刻也有点晃神,我们在广州道别好像还是昨天的事,又好像很久没见,久到我们好像是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重逢。

她带我坐车,给我解释杜塞复杂的公交系统,她带我买面包,带我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差异,比如进入一家店要互相问好“早上好、晚上好”,离开的时候要礼貌道别“ciao~祝你拥有愉快的一天。”;比如在餐馆点餐的时候,不能自己落座,要等服务员要为你安排座位,也不能举手叫服务员,只能用眼神向服务员示意,而且买单的时候默认要额外付两三欧小费。以至于后面我回国转机在重庆吃火锅的时候,问火锅店老板我可以坐在哪里,她有点被我的礼貌吓到了,连忙说随便坐啊哪里都可以坐呀。


杜塞的电车


喜欢窗口外的这两棵树

还有就是被欧洲的物价吓坏了,大概因为人工成本比较贵,外出就餐是比较奢侈的消费。一碗日式面条大概是15-20欧,折合人民币一百多一碗,一杯珍珠奶茶5-8欧,大概是40-60元人民币。所以和小和一起探索了几天杜塞的日本街之后,就乖乖在家中自己做饭吃了。

相对于外食,自己超市采购做饭的成本低非常多,小和说欧洲人哪怕是生日这样的场合都是自己做蛋糕和自己做饭招待朋友的。超市10欧可以买到一大盒牛肉,一大盒牛奶一欧多,燕麦奶也是一欧多,这样算下来比国内的物价还要便宜。

这个担担面好好吃


杜塞的奶茶
非常中西结合的brunch
超市的宣传单

欧洲人的食物以蛋白质、奶类为主,而且他们都吃好少。我曾经目睹朋友们的男伴晚上都只吃一碗水果沙拉,饮食习惯真的好不一样啊。但亚洲胃,真的好想吃点热热的、暖暖的、辣辣的,或者想吃米饭。我经常和女友们,一起去亚洲超市买寿司,或者在家里煮螺蛳粉、越南米粉,不得不说越南pho真的是亚洲胃的一大慰藉,热热的辣辣的,还带点豆芽和小米椒,啊~一碗下去乡愁都消弭了不少。

慰藉乡愁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语言和音乐。来到欧洲,反而我和朋友们一直在听的歌是mla,在德国听《你叫我译一首德国歌词》,和在荷兰听《今天没dm在身》,还真的蛮应景的。

“祈求风和雨

吹我到理想的远处

故土没法跟随我意愿

但为什么终于

穿到海湾来到老远

却很想返回我的屋邨

……

祈求风和雨

吹我返故乡的某处

异国没法消除我困倦

但为什么终于

返到故乡鞋也未转

却很想离去我的屋邨”

有一天晚上,音箱里播着mla的歌,我和小和默默在听,大致是听到《我们一起离开吧》,我们一起唱起来,轻轻地、默契地跟唱,这一刻金光闪闪。

和小鱼在荷兰也是听mla,没日没夜地听。她的荷兰伴侣问我,mla在中国是很出名的乐队吗。小鱼说,他们并不出名,但或许是因为我们都喜欢这个乐队,我们才会成为非常好的朋友。我点点头。

小鱼说,她很喜欢我在的时候,她每天一醒来就可以用粤语说“早晨”,能用普通话交流。这种感受我大致能体会到一点,来到荷兰的第二天,从小鱼的床上醒来,我一想到走出门外,都是异域面孔、都是讲英语的人、都是不熟悉的食物,就觉得一场孤独,那种孤独充斥着每一寸空气每一寸肌肤,很难向外人描述。还好,我有小鱼在身边。一直很庆幸来到欧洲的第一二站有自己非常熟悉朋友,为我熟悉欧洲的生活做好了铺垫。

我的女友们,连同她们的朋友和伴侣,真的都把我照顾得很好。在我离开杜塞的那一天,小和前一天晚上就给我安排了中午的食物,和路上吃的东西。那天明明有重要的事情,还是赶回来在车站等我,她的伴侣气喘吁吁地跑回来,眼睛亮亮地跟我说:“太好了正好赶上,希望你能在巴黎游玩得开心。”小和一路送,怕我坐错车,怕我赶不上,一路把我送上了车。在荷兰的时候,小鱼的伴侣一直觉得自己带我去的海牙骑行不够好而觉得抱歉,但对infp来说,天啊,那段骑行真的是我在欧洲旅行中最最美好的一段记忆,是我的神之时刻。在巴黎临行前,小鱼给我买了一大袋面包方便面,怕我在路上饿,怕我在巴黎找不到方便面吃。因为要赶早上六点钟的车,借住在小鱼伴侣家客厅,他一直赶我去跟小鱼做饭,然后等我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把床垫床单被子都铺得整整齐齐、还贴心地把排插放到了床头。小鱼当晚还拆了朋友送给她的葡萄酒为我践行。


海牙的树林


郊外骑行的神之时刻


小鱼为我准备的干粮
整齐的被单和排插


想到这些好,内心湿润得一片。


除了这些外在的周全,我收益更多的,是来自女孩们互相支撑的内在能量。来欧洲之前,我处于一种迷茫困顿中,年龄来到了三十岁,又辞了工作,恋情谈了两年多。就像我跟朋友说的,现在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都有点不知道怎么进行下去的感觉。不止和小和在饭桌上聊起一次关于工作的话题,她给了我许多的建议,把她之前的经验都分享了给我。然后,在临别前去车站的路上,她说,我昨晚想了一下,还想跟你说,除了国内的道路,你也可以考虑来欧洲,你想想在欧洲这么多姐妹,大家都会帮助你。还跟我一一介绍了德国的双元制和重读本科就业的方法。在荷兰临别前,小鱼说,在海滩边看你坐在那里和B讲话的时候,那一刻你笑得很轻松,头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一刻我就觉得,你就应该属于这里,就应该在海滩边坐着放松地喝酒。我们拥抱了,拥抱着时候,她又说:

“我希望你快乐

我希望你自在

我希望你长成你本来的样子

我希望你可以(自在地)穿背心和裙子。”

我的内心,好像多了好多支撑点,都是我的姐妹为我支起的一片底气。


来欧洲,确实是人生的一种解法。在这里没有就业年龄歧视,劳工局会鼓励女性三十岁重新开始;没有人会关注别人的生活,没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还不结婚/还不生小孩,包括他们的爸妈;街上也没有那么多衣着凝视,因为早已见怪不怪;没有规定一定要买房,买租几乎同权;生小孩政府有优惠政策,父母双方共享育儿假(换言之不止是女性在承担社会育儿成本);做超市售货员也享有一千多欧一个月的最低工资,贫富差距并不明显;一年十几天年假,加班有加班假……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国人想要的理想生活:按时上下班、下班没人找、假期多、育儿不是一个吃力的负担、收入尚可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这些对欧洲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最低标准。

换言之,这里把人当人。

在欧洲,我有一种情绪不累的感觉,可能在这里有许多具体而当下的烦恼。因为这里人工比较昂贵,生活琐事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当我南下到巴黎时,发现租的房子没有洗衣房,房东告诉我要到对街的洗衣房去洗衣服,一洗就要两个小时。我也终于理解为什么电视剧里的主角通常在洗衣房看报纸或者相遇,因为实在是一个太无聊的场景。又因为外食很贵,离开朋友后,我每天都要想三餐吃什么,哪里的东西好吃又实惠。一天的时间就会被这些很落地的事务填满。

而且,欧洲人不怎么玩手机。

有一次跟朋友们去阿姆蹦迪,对我来说是蹦迪马拉松,从下午一直蹦到晚上。可尽管如此,在我停下来玩手机的时候观察了下,全场的年轻人几乎不怎么玩手机。天啊,这是怎么做到的,这里是外星吗?

户外蹦迪的年轻人们


好了,说一下我一个人去巴黎和意大利的事情吧。

来之前被小红书上的偷盗帖子吓怕了,做了许多防备措施。结果来到巴黎后,在火车站就看到了巡逻的警察,奥赛宫有,埃菲尔铁塔也有,可能是因为奥运增派了警力。有一回,在罗马最后一晚看景点看到凌晨一两点,也听说中央车站附近不太安全,回去的时候有些硬着头皮,但在街角看到了把守的帅帅警察,顿时恐惧烟消云散,对他点头示意了下。辛苦了。

我很喜欢在巴黎住的房子很像《爱在日落黄昏前》Celine住的,可能巴黎的住宅布局都有点像:先是从街边进入一个铁门,进入一个长廊,会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温馨的邻居种的争艳花草,然后再是进去楼房内。我住的房间在一楼,是一个有壁炉的房间,木地板,主人把它布置得很温馨。好巧不巧的是,还真的有一把吉他。我也算体验了一回巴黎女主角的生活。



相对于德国和荷兰,巴黎的人口更多,我跟朋友笑称,这里好像广州啊: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地方的人、密密匝匝,房租相对来说更贵,但可能充分竞争,物价是相对便宜的,各方面都体现了多人口聚集的大都市气韵。我喜欢这里的建筑,哪怕是普通的楼房,也是厚重的有质感的有美感的。

巴黎的街道

我喜欢骑自行车出行,当戴上墨镜和裙子随风飘扬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巴黎女郎。

去年有段时间很疲惫,想躺平想去埃菲尔铁塔下吃冰淇淋,这一次我终于把自己带来了,虽然冰淇淋拿到埃菲尔铁塔下已经化了。我看到了白天的它,我看到了夜晚闪灯的它,我与它合照了漂亮的照片,它对我来说是一种自由的和松弛的意象,是我心之神往。

(虽然越看它越像一个阳具

夕阳下的埃菲尔铁塔

在巴黎呆的时间太短了,希望下次来呆久一点,慢慢逛。


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


人满为患的莎士比亚书店,大概全世界的文青都来这了

如果说巴黎像广州,那米兰就像一个三四线城市。可能以前对意大利或者对米兰有许多滤镜:意大利首都(后来才知道是我搞错了)、时尚潮流地、浪漫国度……来到米兰的第一天滤镜碎了一地,要说乘坐电车的时候,还可以说有些好玩、复古。但当我看到房间的时候,有点傻眼,空调是零碎的,地板是脏的,房间是潮湿的,这有点像广州的老城区。而且米兰人的气质,真的有点像县城青年,街上臭臭脏脏的,也很像县城。而且这里也不太松弛,我曾在夜晚回家的时候,看到这里许多的中国人九十点才下班(一般是做餐饮业的温州人),一边开着抖音一边走路,这个感觉,一秒回国了。


米兰的电车


米兰大教堂

佛罗伦萨是一座文艺小城,这里除了有世界著名藏画、圣母百花大教堂外,在这里,可以经常看到不同的艺术家卖艺和驻场,有像卓别林一样生动灵气的默剧演员、有演员在乌菲兹美术馆前唱歌剧,配上门前的大卫神像和战士杀人神像,真的别有一番情趣。


维纳斯的诞生


圣母百花教堂


此生最好吃的雪糕,coconut和lemon的清甜恰到好处

可惜,预留给罗马的时间太短了,一天急急脚的行程,晚上十一二点才去看古罗马斗兽场,历史的风穿过无数个门洞吹向我,我就被历史的遗韵包裹着,久久不肯离去。

古罗马斗兽场

这次旅程,有美好也有许多不足以向外人道的心酸。尽管如此,我会永远记得海牙的郊外公园小路、记得杜塞莱茵河边的风、记得巴黎路上的曼妙男女、记得意大利冰淇淋的滋味……我相信我们的缘分不止如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