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43

        只有正常的养育方式才能育出正常的孩子,不要期待孩子在非常环境下突变成为超常的人。那样的事不是不会发生,只是概率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正常的养育需要正常的人来进行,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工作生活的正常些。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之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
        对人类而言,一对一的亲自抚养、满足依恋需求的过程不可简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类繁衍有着自然之道。
        人类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改变了原始粗陋的生活方式,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美好:人类从农村发展到城市,从泥瓦房到高楼大厦,从马车到汽车再到飞机……聪明的人类也想过把养育过程加以简化,用替代抚养、集体抚养等方式把母亲解放出来。
        如同“感觉剥夺实验”一样,“戒断母爱”这种异想天开的念头也需要研究和实证。于是,在历史不同时期,“戒断母爱”的尝试也多次发生。
        最早探索的仍是心理学家。美国有一位研究者叫哈洛,他以猴子为实验对象,尽管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引用他的研究成果或结论,但由于他的研究过程及结果过于残酷,他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励,而且一直饱受人们从道德上的抨击。
        哈洛曾经在1958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上任后他做过一场“爱的本性”的演讲,他认为美国女性正在职场中取代男性,为了让女性从生育、养育中解放出来,可以尝试用一些辅助设备帮助女性完成对后代的哺乳和照顾性的动作,用科学技术替代母亲的抚育过程。之后不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发表了一份报道,宣称“为母之道已经改变”。
        哈洛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他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实验,最初的研究对象是猴子。当时正巧发生瘟疫,为了防止猴子生病传染,他将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与母亲分开,实行一猴一笼隔离喂养。这种饲养方式也叫产妇剥夺,意在让灵长类动物早日适应独立生存的环境。哈洛认为这种环境成长的幼猴应该比自然条件下更健壮,一猴一笼,吃住无忧。
        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小家伙们不对劲,它们经常眼神不聚焦,神情呆滞,喜欢吮手指。
        当哈洛重新把小猴子聚在一起,它们竟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相处,这是他最初发现的问题。后来他有意把刚出生的幼猴从母猴身边带走,带到一个单独的房间中,这房间内有两只人工的假母猴,其中一只是用铁丝缠绕形似而成,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供小猴子吃奶;另一只假母猴在铁架外套上了柔软的绒毛布,但不能供奶。显然,前一只人工母猴解决的是生理需要,后一只人工母猴解决的是触感的心理需求。
        若按“有奶就是娘”来推理,幼猴应该更喜欢能供奶的“铁丝妈妈”,但实验结果恰恰相反。幼猴大部分时间都黏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饥饿难耐时才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有的甚至饿了也不愿离开“绒布妈妈”的怀抱,只把头伸过去吃奶。
        哈洛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只有奶水没有爱的人类幼子绝对活不好。这个结论推翻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育儿观。
        华生认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于对食物的需求,只要满足了他们的食物需求,也就间接地满足了他们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就行了,不要和孩子过分亲密,少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轻易满足孩子要求抱抱的要求,即使孩子哭泣也不能心软,以免养成依赖母亲的习惯,最后难以独立成才。
        华生曾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结果他的三个孩子在成年初期都开始出现心理疾病:长子得了严重的抑郁症,30岁就自杀身亡;次女多次自杀未果,生下的孩子也有严重的抑郁;小儿子则四处流浪,要靠他人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他的长子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我成长的过程是冰冷机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这或许是我人生痛苦的源头。我的父亲在教育中剥夺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础,或许他自己也没意识到。”
        华生的育儿悲剧说明,戒断母爱的后果很悲惨。那么哈洛的代母养育实验是否表明母爱可以替代呢?哈洛发现,这些自幼与生母及同伴隔离的猴子,虽然有代母在身边陪伴,长大后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它们孤僻、抑郁、自闭,有的还出现自残和攻击行为。当回到猴群中时,它们惊慌失措,对周遭一切都怀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与异性交配。母猴在被迫怀孕后,几乎没有养育后代的能力,有的对幼猴漠不关心,有的经常殴打和虐待幼猴,甚至残忍地杀死幼猴。
        这个实验说明,缺乏真实的母爱,猴子的后代就不会拥有正常的心理表现和能力。后来,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他设计让“绒布妈妈”可以“活动”起来,如经常摇晃趴在上面的幼猴。还设计让幼猴每天和一只真猴玩耍半个小时,结果这些猴子长大后比前面那些实验的猴子要正常许多。
        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有时会让一些科学家变得很疯狂。美国有一名学者叫温思罗普·凯洛格,他想知道如果人的后代没有母亲抚养和陪伴,但找一个与人类近亲的灵长类动物陪伴他,会出现什么结果?于是,他拿自己的儿子做实验。在儿子十个月大时,他抱回来一只七个月大的雌性黑猩猩,让他们同吃、同住、同睡,一起玩耍和学习。这个实验原本打算做五年,结果仅九个月就提前结束了。因为他和妻子发现,小猩猩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像人类,而他们的儿子却越来越像猩猩。后来,他的儿子在42岁时自杀了。那只小猩猩被送回去以后已不记得母亲了,也很难再适应铁笼子里的生活,三岁时便抑郁离世。
        还有一个实验更为可怕,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不仅是一个战争疯子,而且还是一个种族主义的疯子。他在二战期间疯狂屠杀犹太人,认为世界上日耳曼男人人种最优秀,而女人是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最优秀。于是他设计并建造了一个专门的农场来繁衍他认定的“优良人种”。
        在生育农场里,那些被选择出来的日耳曼男人与雅利安女人随机发生性关系,因为女人与士兵不是一对一的婚姻关系,孩子生下来也不管是谁的,都放在农场里以集体养育的方式进行养护。最后的结果与期待完全相悖,尽管这些孩子的长相都不错,但心理却出现了各种异常。他们都感到痛苦,很多人有心理问题。他们想起诉希特勒,但那时希特勒已经死了。
        无论哪一种想简化人类后代的养育过程,寻找替代养育技术或戒断母爱的实验,最终都以实验对象的痛苦、心理异常、短命告终。
        人类的养育有自然之道,不可以走捷径或旁门左道。尽管人类可以上九天揽月,但人类仍是大自然之子,必须遵循自然之道。人类不能太自负,不能肆意妄为。无论遗传基因,还是养育之道,凡是符合自然之法就一定是最好的。母爱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的天性与天职。对人类而言,一对一、有情感、能够建立依恋情感关系的心理抚养不可戒断,亦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