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周国平的《孤独三书》系列其中的《当你学会独处》,正如哲学家周国平所说,孤独是一个人成长路上必要的伙伴。
在这本书中《我更愿意做自己》这一章节中我收获了:“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里,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生命果实来品尝。”对此我深有感触,要享受当下生活,享受自己做事业的快乐。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被各种事物充塞,不论事业上取得了多少外在成功,也都没有尝到真正的生命果实。
“做自己热爱的事,不要仅仅追求外在成功,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一旦在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会暴露无遗。”我认为这是比成功更重要的,成功后只是一瞬间的兴奋,兴奋过后仍有很长的无聊的路要走,内在的空虚就会暴露无遗。很多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这种感觉,仿佛一切都尘埃落定的空虚,所以一定要与无聊的事业做斗争,将它变成对自己有聊的事业,或者转行。生命可贵,不要轻易浪费在这种事上。
很多人都是这样,总是在意他人的眼光,为了取悦别人,不惜牺牲自己,在友情提供的虚假的快乐中,虚度了人生,正如本书中的这句话:“如果你想到世上只有一个你,你死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活。你只有一个人生,如果虚度了,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你,那么你还有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吗?”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宝贵,我们每分每秒都在接近我们生命的终点,不妨大胆一些,去追求热爱,去放飞自我,去实现人生的浓度。
在第二章节中有个《生命的得失》的故事:一个婴儿、一个老人、一个中年人死去了,婴儿对老人说:“你活了这么久,我等于没活,太不公平了。”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谈不上失去,谁受生命赐予最多,死去时失去的也就最多。”中年人叫道:“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了,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他们问上帝到底谁才是最不幸的人,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失去的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就是最不幸的人。”我深有感触,无论有多少金钱名利,心理的空虚仍会让人不幸福,无法继续享受生活。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少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少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实际上他是空虚的。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没有理性,一位自恋,仿佛自己的情人。这两种场合中,更高的自我是缺席的。一个人是否能和自己做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一个人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如果他害怕独处,一心逃避自己,他当然不是自己的朋友。要理性关爱自己,这才是友谊的象征。
“我们把已经失去的称作过去,尚未得到的称作未来,停留在手上的称作现在。但时间何尝停留,现在转瞬成为过去,我究竟拥有什么?”每当读到这里时,我都有一种窒息感。对啊,我们无法把握时间的车轮,岁月的长度,我们只能控制现在。无法控制时间的长度,就要控制时间的浓度。
“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一个人一心争利益,一心创事业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跳出来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正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我曾经追求事业成功时,也曾这样过,将自己的生命与事业的成功划等号,是对自己生命的亵渎。
总结,《当你学会独处》是一本不错的书,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或对独处感到恐惧,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