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约619~687)
王勃(约650~约676)
陈子昂(659~702)
贺知章(659-744)
王之涣(688—742)
孟浩然(689~740)
高适(700—765)
王维(701-761)
李白 (701—762)
杜甫(712--770)
岑参(约715~770)
韦应物(737~792)
王涯(764左右-835)
韩愈(768~824)
刘禹锡(772-842)
白居易(772--846)
柳宗元(773—819)
李贺(约791~约817)
杜牧(803-853)
李商隐(约813~约858)
从唐朝诗人年龄排列中,我们起码看到了两点。一是八世纪初至六十年代,诗人群体十分壮观。贺知章(659-744)、王之涣(688—742)、孟浩然(689~740)、高适厂700—765)、王维(701-761)、李白 (701—762)、杜甫(712--770)、韦应物(737~792)。二是杜甫去世后,直到韩愈、柳宗元成为文坛领袖,白居易成为诗坛领袖,文(诗)坛是断代的。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会说当时“佛教和玄学盛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另外,白居易在唐朝众诗人中,无疑是长寿的,那么,他晚年闲适诗风给当朝及后代带来什么影响?同理,寿星刘禹锡,我们对他的“诗歌与人生”又如何进行分解?
何谓“闲适”?闲者,闲散、清闲;适者,舒适,安适。闲散,即闲散、安适之意。白氏曾解释说:“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谓之闲适诗。”(《与元九书》)元稹说:“闲适之诗长于遣。”(白氏长庆集序)遣者,驱遣、排解之意。一个“遣”字,正准确抓住了白氏闲适之作,乃排遣其仕途失意(尤其在后期)、理想幻灭之苦闷,寻精神解脱的总体倾向。
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当朝有什么影响?
他作为一位富有民本主义思想的诗人,亲近下层人民,通过民歌民谣体察他们的情绪和心声,并自觉地从民间文学汲取养料,是其固有的创作倾向。也正由于他对某些民间歌谣的采用、改造与发展,不但丰富了诗人自己的诗歌创作,也促使某些歌谣体更加流行,更富有生命力。
自中唐以来,随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白居易在政治前途上也遇到了问题,可谓宦海浮存,走上了一条孤芳自赏、明哲保身的道路。除了他之外,早期有刘长卿、韦应物,晚一点有柳宗元。他们以寂寥萧瑟的诗篇来寄托自己的孤独。
对后世的影响
白居易折中于屈原和桃源明之间,选择了“似出复似处”的“中隐”的道路,对后世那些仕途虽不惬意,但还没有倒霉到活不下去的境地的士人们有深刻的影响。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宋的苏轼兄弟及明末的“公安三袁”。
刘禹锡的“诗歌与人生”
刘禹锡早期宦途的崎岖基本上与柳宗元相同,而晚年流连光景的情趣又近似白居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道出了世态炎凉。
陈水河整理于2019.3.20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