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看了老杨的《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里面一段文字,与君共勉。
“其实,不论是什么地位、什么层次的年轻人,都需要三次长大: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第一次长大很容易知道,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记不清大概是几岁开始的,总之就是婴幼儿本来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是绕着他转的,他以为他看到的一切都是他的、他说了算。结果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就出现所谓的儿童“叛逆期”。
第二次长大就因人而异了。有些人可能永远没有这个阶段,比如他可能很幸运地没有碰到什么让自己觉得无能为力的事情;也可能是他从来没有真正地努力过,所以遇到无能为力的事情很快就判断自己无能为力,果断放弃。这样的人很难说他是“睿智”还是不求上进。
但我更偏向后者。就像我之前在简书也写过一篇文章《不努力尝试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https://www.jianshu.com/p/3429dd2be5e3(手机编辑的,不知道这个链接能否直接点开)。这世上的事如果能非常轻易、确定地判断出可为还是不可为,那世界也就无趣了,很多人也就不会成功了,奇迹也就不会存在了。
本来可为的事,在你放弃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可为了;本来可能不可为的事,在你坚持、努力之下,就有了可能。这才是人生可贵、奇妙之处!就像赵匡胤在初离家门投奔王彦超被拒,并被几贯钱打发的时候,如果有人跑去说赵匡胤以后会成为大宋皇帝,那估计无论是他本人还是王彦超都觉得那是绝对绝对不可能的。可事实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啊。
就像我自己,一个当年那届最有实力考清华北大的人,因为各种意外可能无缘清北。对不满16周岁的我真的是晴天霹雳。也就是那一年,我长出了人生的一根白头发(一夜之间白了一根…)。也经常会觉得自己感冒了、身体不舒服,就不去上课了。这时候的我,就属于“觉得自己努力了也不可能改变什么”,所以选择了放弃。
所幸后来,随着春暖花开,我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觉得大家遭遇变革,凭什么别人能做到、我就得放弃?
于是我下半年制定复习计划,开始了攻坚。那是很苦的一段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也没什么好说的。直接说结果吧,我最终的成绩是除了清华北大差十几分不能填报(其实这十几分还是因为自己在最拿手的科目莫名其妙丢了),别的大学可以说是任选。
然而我在志愿填报上再一次遭受了命运的捉弄,阴差阳错只去了一个一般还算知名的大学(但是单从我的高三、高考分数看,努力还是有意义的,这点还是积极、正向的)。
所以我应该算是在16岁有了人生的第二次成长吧。也因此我拒绝了复读和某高校即便没报考也可以直接本硕连读,认命地去了南京。
很多人可能没有第三次成长了,但是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最近一年又经历了。
不想去细说是什么事情了,总之,在我为之努力很久、也认为已经尽力之后,发现真的不行,于是放弃后,突然有一天就又斗志昂扬、有计划地开始努力了。
其实我心里也很清楚,这个努力可能就是给自己以后的人生树立一个靶子、一个方向,可能真的永远也实现不了。但是那又如何?我的努力即便得不到我想要的,至少它让我的后半生心有所寄,至少我为之努力的过程中一定会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就够了!以后的人生,谁说的准呢?
后记:本来只是想写个类似读后感的几百字的小文章,没想到突然想起自己尘封已久的往事(高考那段往事对我来说也是不太愿意回忆的),后来写的就有点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