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必考知识点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学就是通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外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以及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著作,他的观点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A主张普及初等教育B主张建立学校教育制度C提倡班级授课制D评价和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卢梭《爱弥儿》,主张A推崇自然主义教育思想B开拓了一眼就个体生长发展和教育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C对儿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康德是第一个将教育学当做一门课程来讲的人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这本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具体描述了教育的一般目的以及兴趣,品格之道德力量四个部分
斯宾塞《教育论》,教育论四个观点分别是A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B用实证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C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D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他的四个观点A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B教育即生活C教育即生长D教育即学校E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F从做中学G以儿童为中心
卢姆制定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将教育分成了A学生应了解所学学科的基本结构B学科结构应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C提倡发现学习D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教育学的四个分别是研究方法是A历史法B调查法C实验法D统计法
调查包括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以及跟踪调查。
调查的方法有观察,谈话,查阅资料以及问卷
实验法包括单组实验法(组,班级别的方法),等组实验法(相似班级,年级和学校),循环实验法
教育者是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等等任何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叫做教育者。
教育这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育的定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受教育者传授或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学习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经验的行为
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媒介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的纽带
我国出现的最早的学校是夏朝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的都是教育。而狭义的教育则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个人发展的五个规律是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E整体性。
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个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发展不是总按照相同速度直线前进,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到达成熟的水品,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同事正是因为个人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教育应抓住关键期
个人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的阶段性对应的是针对性教育
个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往往千差万别,与其相对应的是因材施教
个人发展的整体性是指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整体,既有生物性也有社会性,还有个体的独立性。与其相对应的是促进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四个,分别好似A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石人发展的自然和生理前提条件),B环境因素(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以及C个体的能动性(人是活动的主体,人认知并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改造自己。在任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D教育
教育的实质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
知识的四个价值是A认知价值B陶冶价值C能力价值D实践价值
对教育制约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A生产力B社会经济政治制度C文化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但是生产力也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发展。
社会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制约着教育的受教育权,教育内容,教育结构,以及教育的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A文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水平B文化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C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和变革
教育的功能从社会层面上说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生态功能D文化功能,从个人层面上说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E个人能动性F创造性功能
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A教育公投严重不足B教育的公平性面临严峻挑战
教育目的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方面所培养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意义有三个方面,分别是A定向作用(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方向)B调控作用(规定人才规格,对教育实施起调控作用)C评价作用(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目的的标准)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A联系是两者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是一致的,两者有一致性和同构性。B区别是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教育目的是个人层面,教育方针是国家层面,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教育方针是教育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目标系统是指A国家和社会规定的教育总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学校学科层次)D教学目标(教师层次)
个人本位论是指教育目的的应由人的本性,本能需求来决定,教育根本目的就是人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是指教育目的应该由社会需求来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我国教育法律的发展历史:A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F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G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实施得教育机构体系以及组织运行规则,其中包括两类,第一类: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组织。第二类:教育机构和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规则,例如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条例
教育制度的四个特性是A客观性B规范性C历史性D强制性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他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入学年限,修学年限以及几者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校教育的三个类型是A双轨制教学B单轨制教学C分支型教学。其中我国教学运用的是单轨制教学中分化出来的分支型教学
课程广义上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是指单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学科)是指根据一定教学目标,从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知识体系
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的内容,教学实施建设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即以前的教学大纲
教科书(课本)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我国古代课程设置发展A商代设置的是祭祀,军事,乐舞和文字以及知识和技能B周代设置礼,乐,射,御,书,数C春秋设置《诗》《书》《礼》《易》《春秋》D宋代以后设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学科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是指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界限,以学生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等一系列编排而成的课程
课程的一元化是指课程的编制反映了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应社会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信仰,理念和意志
课程的多样化是指广泛反应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应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和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的选择和诉求
课程设计是指以一定可城管为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过程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实施应达到省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规定,可以具体到量和质的层次。课程目标的设置依据的是社会,知识,学生
课程目标的三个作用是A导向作用B调控作用C评价作用
课程内容是指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经验体系那个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直线--螺旋式和纵向--横向式
直线式--螺旋式中的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是指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纵向式--横向式中的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逻辑顺序,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内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知识体系,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社会和个人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课程编制的要求 是A时代性B基础性C综合性D选择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A倡导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B增强内容生活性和综合性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学,思,行三者看做学习过程思想
《学记》我国和世界的第一本教育书籍,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苏格拉底“产婆术”,通过对话,不断提问和回答让学生陷入困境,然后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学习过程理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三个主要观点是指A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推进学制年度,分科教学和班级授课制B模仿和遵循自然秩序C提倡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重视事物的真实性质和起源
卢梭《爱弥儿》的三个主要观点是A提出自然教育B重视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C将儿童作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并提倡发现教学
赫尔巴特的两个观点,第一个是重视全面而又系统的教学,即多方面发展。第二点提出了明了(教师讲授清楚),联合(联想),系统(联合整合),方法(应用)四个阶段教学法
杜威的四个观点是指A集成卢梭教育思想精华B批评就教育C反对设置广泛课程D提出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教学法
凯洛夫《教育学》是马克思理想指导下的产物
赞可夫主张A主张教学应促进学生发展B只有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才是好的教学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论是指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布鲁纳《教育过程》三个观点是指A倡导发现法B教学过程应促进儿童发展C将儿童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前运算阶段(5到6岁,儿童依靠动作对付世界),具体运算阶段(10到14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教学过程特性有三个A间接性(间接地认知世界)B(需要教师引导)C简捷性(走的是一条捷径)
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学原则是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原理,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彻于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和始终
我国教学原则六个方面是指A科学性思想性统一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E巩固性原则F发展性原则G因材施教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材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
思想性原则是指教学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联系上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 ,发展动手,领悟知识能力
直观性原则是指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进行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有清晰的表象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构思与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思维逻辑
巩固性原则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再现出来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区别教学,是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教学方式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和形式,广义上是指教学方式外延,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到教学内容组合与安排
教学手段是指未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和设施
教学模式是指指责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一定指导性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教学策略的五个性质A目的性B主观性C能动性D选择性E调控性
教学方法有八个分别是A讲授法B谈话法C练习法D演示法E实验法F实习作业法G讨论法H研究法
讲授法是指通过语言系统连环的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并促进智能和品德发展方法
谈话法是指教师按照一定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以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发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操作,解决类似作业或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形成
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指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方法
实验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仪器设备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变化,探求事物规律,以获得知识技能方法
五个教学组织制度分别是A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制是指根据学生特点不同,因材施教,采用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班级,根据统一作息,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中授课C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指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辅导D分组授课制,分组授课制是指按学生能力和学习成绩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E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指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A备课B学期教学进度计划C课题计划D课时计划E钻研教材F了解学生G考虑教法。其中后三者是备课的三个要素
上课时的几个要素,分别是A明确教学目的B保证教学科学性和思想性C调动学生积极性D解决学生疑难问题E组织好教学活动F布置好课外作业
教学的七个评价,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分为三个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运用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分为E教师评价F自我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或单元教学开始,对现有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形成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经常性测评和反馈,用以不断地改进教学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大的学习阶段结束时,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 ,对学生成果进行比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也叫终结性评价,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相对性评价是指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根据学生序列中的位置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定和决定成绩的优劣
绝对性评价是指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标准,适用于升学考试,毕业考试
教学评价的四个方法分别是A观察法B测验法C调查法D自我评价法
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
测验法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信度(测验结果的可信程度),效度(测验能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难度(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测验能对不同考生的水平的区分程度)
杜威道德教育哲学的两个认知发展理论分别是A个体道德是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B倡导共同活动轮和自我生长论
三个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反别是A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是指惩罚服从定向,无条件服从权威,满足自己需要,有时能满足他人需要B习俗水平,习俗水平是指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得到他人赞许,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C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是指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力为定向,以普遍伦理为定向,既尊重法律,也认为法律是可以改变的,根据良心作出行为
完整道德结构的四个基本要素是A认知B情感C行为D意志
德育过程是A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行意全面发展B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德育具有针对性,要采取不同的针对方法
自我教育能力的三个因素是指A自我期望能力B自我评价能力C自我调控能力
德育原则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指A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B疏导原则C长善救失原则D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原则E因材施教原则F在集体中教育G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七个方法分别是A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和参观等B榜样法,包括典范和示范C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D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慎独E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和艺术陶冶F奖惩,包括表扬,批评,奖励和处分G制度,包括规范其道德品质
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特征包括A综合性B实践性C开放性D生成性E自主性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是A高尚的思想品德B较强的组织能力C坚定的教育信念D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E对学生热心耐心F善于接人待物
学生群体分为正是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在于是否受教师和一定章程来进行活动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教导学生学习功课C组织班会活动D组织课外,校外活动E组织学生劳动F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G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教师劳动的特点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专业性、
教师权力A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权利B发展提高专业水平权利,从事科研,学术研究,交流等权力C参与学校的管理权利,通过合法的行为建设学校和管理学校D获取报酬,享受各种待遇权力
教师的义务是指A遵守宪法,法律为人师表B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C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法制教育D关心爱护全体同学E制止有害学生的行为F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教育业务水平
教师的角色A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B传道授业解惑C管理者D心理调节者E研究者
洛克《教育漫话》认为生活中十之有九是由教育决定的
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是赫尔巴特,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也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所以赫尔巴特也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蔡元培将美式教育列入教育的组成部分
培根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
现代教育学理论三大学派(布--赞--瓦),即布鲁纳,赞可夫,以及瓦-根舍因
学校文化分为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学校制度文化包括传统,规章,和仪式三个部分
外铄论代表人物由洛克,华生,荀子,斯金纳
外铄论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或要求,以及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是一个关于解释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名词,和内发论(遗传决定论)相对,一般都强调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心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学习。
潜在向现实转变的决定因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儿童个体发展的四个规律A阶段性B不平衡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
因才施教是由于个体的个别差异性来决定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是直接因素。生产力则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是决定教育的根本因素
身心高速发展的两个时期分别是新生儿和青春期两个时期,是由身心的发展不平衡性引起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四个功能是A调控功能B评价功能C定向功能D激励功能。教育目的的作用是A导向作用B激励作用C评价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区别
我国第一个学制是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执行的学制是癸卯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的是癸卯学制,废除学堂,建立学校,规定男女同校的是壬子癸丑学制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专业素质应具备A专业知识B专业技能C专业情意
杜威的观点是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是指将学生看成一张可以随便涂抹的白纸
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心里彼此协调一致,师生关系密切,平等合作
学生主观能动性最高体现是创造性
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体现在热爱学生上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是A知识和技能B过程和方法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课程的有的三个性质分别是A普及性B基础性C发展性
义务教育的三个特性是A强制性B普遍性C基础性
课程计划首先解决的应该是开设那些科目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认知过程
个体认知论是夸美纽斯
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测验与评价具有四个功能分别是A激励功能B诊断功能C评定功能D选拔功能
相对评价是指对象在团体内部进行高低,优劣的比较
绝对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时,另外设置一个标准,再按照这个标准评价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
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进而形成概念
发现法倡导者是布鲁纳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力行而近乎仁反应了知行统一
班级的四个管理方法A常规管理(设置班规,按照规则管理班级)B平行管理(管理个人影响班级和管理班级进而影响个人)C民主管理(教师和学生民主进行管理)D目标管理(设置目标,集体共同努力向同一目标努力)
学校最基层的组织是班级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的工作前提和基础
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主题班会
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是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希望培养的是贤人和君子,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例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教育原则上强调“学而知之”,注重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学思并用”。
《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和尊师重道两个观点,并且主张启发式教学,例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主张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柏拉图《理想国》主张认为教育要从理想世界走向现实世界
近代科学实验的鼻祖是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卢梭《爱弥儿》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着自然法则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洛克《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按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与之相吻合的结果。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隐形的潜在功能别有意识的开发,就可以转变成显性功能
夸美纽斯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B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和方法C泛智教育D学制系统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是A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B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C教育的四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D教育性教学原则E强调了课堂,教材,教师的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学记》的主要教育思想A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B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C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D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E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A教育即生长B教育即生活C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D教育即社会E五步探究教学法
斯宾塞《教育论》观点A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不重实用的的弊端B主张教育目的应该切合实际需要C重视儿童的心智以及自然后果的教育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是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部分
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式教学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国际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目的是让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指的是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提出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种不同的教育功能观是指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和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有法,但无定法说的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两个观点
教师的最基本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对学生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型师生关系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A教学相长B心理相容C民主平等D尊师爱生
教师的应有素质A职业道德素养B知识素养C能力素养D职业心里健康
学生的特点是学生有向师性,依赖性和可塑性,同时学生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可以自我教育,学生有巨大的潜能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A了解和研究学生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C热爱尊重学生,公平的对待学生D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E发扬教育民主F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G正确的处理师生矛盾H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课程按对教育要求的来划分,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开发的主题来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教学计划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
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对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进度作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叫做教学大纲
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情况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的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和资源,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学生为本B决策分享C全员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A整体性B实践性C开放性D生成E自主性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工作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经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学的本质是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特点是A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B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性相统一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D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备课应做好的三个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分别是学期学年的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麦克费尔提出的德育模式是体谅模式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者
德育的四个环节分别是知情行意,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在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的同时,也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知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分别是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班级管理的平行模式的提出者是马卡连柯,目标管理模式提出者是德鲁克
班级的管理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特征是A明确共同目标B一定的组织结构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D集团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级管理的三个模式是班级的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班级的平行管理(通过管理班级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来影响班级),班级的目标管理(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确立一个总体目标,然后共同努力)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主题是教育公平
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