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回家,跟老爸聊起家乡古镇,他有点失落,说虽身处故乡,却有着浓浓的“乡愁”,何来“乡愁”?聊着聊着,我明白了,放眼四周,家乡已没有小时候的影子,虽然马路阔了,运河宽了,路灯亮了,车辆多了,可是古韵没了,淳朴缺了,乡情变了,路人少了,于是乎,老爸的“乡愁”来了。
为了治好他的乡愁,我们建议他写回忆录,回忆他记忆深处小镇的古貌。老爸心动了也行动了,这一星期功夫,给我发来三张初稿,不得不让我佩服。在整理老爸手稿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故乡小镇的美,一股“乡愁”也涌上我心头,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而是真正被老爸感动到了,一幅幅画面如同影片呈现在我眼前,这是怎样一种记忆的深挖,一种对故乡的热爱,让他真真切切复原了小镇的远古风貌。
就借老爸神笔,一起云游下我的家乡古镇——余姚马渚。
《古镇运河风情》
马渚古运河经由上虞山区过滤后流经古镇,水质特别清澈。古称“渚水”而闻名。
集镇运河处于斗门堰闸和西横河堰闸之间,称之为中河。
西横河堰闸为上流与中流的分界点。上下水位有四、五米落差,一旦放闸,滔滔的激流奔腾咆哮,在渚山脚下跳跃,转了几个直角湾,然后,如利剑出鞘,一个插步反撩,把古镇劈成东、西两半,成了中河的中心——街河。街河又以木桥为中心,西至教堂,东至饮马桥外王元和埠头。
小时候的街河仅只当前运河的四分之一多一点。虽狭隘,却古韵悠悠。
街河以渚山为背,绿树掩映,深邃的石孔直逼小河。山路曲径通幽,可以攀登俯瞰;河里小舟荡漾,可以抬头仰望。这一俯一仰之间有了视觉空间的倒错,恍如天上人间。
守护着余姚西大门的古镇在全市乡镇首屈一指,得天独厚。
(一)
运河是当时的主要运输通道。南来北往,舟楫穿梭,一派繁华景象。
街河中最大的有十吨运输船、最小的是以抲鱼为生,手脚並用的脚划船。此外还有戴着绍兴毡帽,人称“快船阿义”的客运快船及供销合作社、大队村落的运输船。
古镇除了有一家造船厂外,在后堰转弯处还设有一家“使船部”,使船部对出的河埠两侧停泊着数十艘大小船只,急用者可以随时租用。更增添了街河的几分色彩。
街河支流如织,小桥流水,四通八达。
河沿用条石垒砌,为了方便船只的停泊和物资的装缷,饮马桥两侧,木桥两岸二、三百米内就建有十几个河埠头。成了一个个小码头。
(二)
河埠头除了泊船、装卸的功能外,自然还有生活民用。
那时没有自来水,靠中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古镇两岸人民。春季,淡淡的阳光晒过河面,一阵微风拂过,波光粼粼。
又到雪菜腌制时,河埠头嚓嚓的洗菜声,谈笑风生;每天,家家户户都要到河埠头淘米,乳白色的淘米水会很快引来一群黑压压的“暢使鱼”。当你起身时,鱼群会因受惊而嗖的一声,钻入河底,倾刻无影无踪。
古镇街河还有一大景观,那就是渔民用鹭鸶抲鱼,一只只披着“黑衣”的鹭鸶似绅土一般抬头昂首停靠在船沿上或渔夫的杠杆上,在渔夫的阵阵吆喝中,一只只鹭鸶先后钻入河底,叼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鲤鱼。
鱼船窄小灵活,穿行飞快如梭,观看街民助威呐喊。
兴作打油词一首分享:
《卜算子~捕鱼》
江中棒槌敲,
鱼儿上串跳。
雪玉鹭鸶青玉嘴,
大鱼口中叼。
小舟快似箭,
渔夫喜眉梢。
两岸笑声停不住,
满载乐逍遥。
乡愁中的古镇有着童话般的诗意,古镇街河还是一个天然的“游泳池”。
每到盛夏午后,骄阳还在天空高悬,家住沿河深巷中的孩童已坐立不宁,时不时的跑向弄口张望。只要有一两个孩童带头,即刻就会招来更多的孩童从深巷出来扑通扑通地跳向河中。
会游水孩童一头扎进水中,一口气可潜到对岸,而初学者则捏着鼻子在河埠头屏气潜水或互相泼水玩耍。
人越来越多,集中在木桥两侧河埠、桥北的“生和埠头”、“盛茂埠头”、和桥南的“陈祥泰埠头”以及饮马桥桥洞下。
此时整条街河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在欢声笑语中夹杂着嬉闹声和吆喝声。
初学者游的是“闷头河”,头在水中,双脚轮流蹬起,水花四溅;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蛙泳,挥臂分水前行;也有“仰天河”和“踏水温”的,两者正巧相反,前者仰趟在河面上手动脚不动,后者是脚蹬手不动。这时熟练游泳的孩童开始走上木桥跳水。木桥离水面约有五六米高。那时称跳水为“甩浸河包”。
第一次跳水凭着冲动,在伙伴的鼓动下,随大流跟着走上木桥,当钻出铁拦杆时,才觉心慌晕眩,但已无退路,只能鼓足勇气,眼睛一闭,似降落伞似的双脚朝下,向河中跳去。一个“浸河包”激起朵朵浪花,接着又是一个又一个……。浮出水面,甩一甩头,用手抹一把脸,向河埠头游去。少许,觉得很有回味,不经意间又跟随着大家向桥上走去……。
饮马桥离水面更高,因此跳水的人不多。孩童时代的我曾跳过一次,在桥上站了很久很久,在大家的激励下,与其说是鼓足了勇气,不如说无路可退两眼一黑硬是跳了下去。
一艘航船缓缓地从饮马桥向街河驶来,这时立即会引来众多的顽童攀扎船膀。借着航行的走势,可以借力顺船而下,不费劲儿还可借机息力。但好境不长,马上会被船老大发现,几经大声吆喝,装出欲赶的姿势。此时,攀爬船膀的孩童一个仰天,离开航船,游回岸边。
除了航船,夏季常有长长的竹排逆水而上,驶入街河。
竹排上除了有人打篙外,河岸的古道上还有纤夫弯躬力拉。
竹排漂流的速度远不及航船,这是孩童戏水的又一好机会。
一些玩童迅速爬上竹排,喜戏玩耍,无论船老大喊破喉咙吆喝,都无济于事,因为孩童们知道竹排长,奈何他们不得。等竹排船老大手提篙杆似要赶过去时,孩童们才一个腾空向河中一跃,逃之夭夭。
骄阳西沉,孩童们仍兴趣未减,大人一次次催促,效果甚微。直至大人拿着长长的竹杆作“武力威迫”,方才罢休。
这时每一个人的嘴唇已经发紫,手指鸡皮疙瘩,赤着膊,拖着一双自己木制的拖鞋,的挡的挡地不情愿而归。
(三)
小时候的夏天像川剧变脸。夕阳西沉时还满天光辉,突然间西北角乌云骤飚。一个闪电,接着是隆隆雷声,倾刻黄豆大的雨点打在河面上,激起一个个水泡,又变成小酒窝似的涟漪在河中旋转。有人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不期而至,嘎然而止。
空山新雨后,大家站在古木桥上,往东眺望,七彩长虹常常横贯东西,半空而悬。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人们一见彩虹高低,民间有一种预察未来气象的民谣会朗朗上口:“虹高热头低晒煞老雄鸡;虹低热头高大水淹道地。”
盛夏雷阵雨快雨快晴,这时夕阳西沉,气象万新:吸一口淸新空气,润一润五脏六肺,真令人心旷神怡。
傍晚,人们往往站在古木桥上,仰望万里长空,依欄往西眺望,残阳如血。层层叠叠的火烧云成蘑茹状徐徐上升:像火山喷发,烟云缭绕;似万马奔腾,尘土飞扬;又如油画调色,七彩混叠。真是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令人难忘的是,在古镇运河上空还时有天文奇观出现。那是一次滂沱大雨后的一个傍晚,我跟着大家向木桥急速奔去,有幸目睹了奇特的“海市蜃楼”景观。从桥上往东北杭州湾方向眺望,只见一座庙宇时隐时现,一老一少,虔诚的香客依稀可辨,拾阶而上。少许,又慢慢地演变成一幅淡淡的墨泼山水画徐徐展开:
不明不暗雨中树,
不近不远雾中山。
轻烟微笼独木桥,
孤日寒鸦映残霞。
古木桥是集镇中心交通要道;是孩童游泳跳水的平台;又是盛夏乘凉的最佳地方。木桥全长15米左右,宽3米。由三条古木作梁,桥面横铺红石板,桥两侧的桥墩之间用铁杆作栏。在木桥上乘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的。
盛夏,太阳刚刚西沉,街河两岸的人们就拿着竹椅,草蓆走上木桥去抢占位置,因桥上乘凉的位置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那时的人们很谦让。后来,你只要拿一根竹杆放在桥上的任何一处,大家就会知道此处有人了。久而久之,住河西的就在桥西为主,住河东的就在桥东,很有秩序。有时老人背着一把竹椅走来走去无法安插,大家就会主动让給。
桥上乘凉因铁杆作栏而没有蚊子,因地处高端而凉风习习。
小时候的夏天,仰望天空,满天星斗: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落村中。
明月皎皎照我席,流星西流夜未央。
一阵微风拂过,河面泛起褶皱的鱼尾纹。我们坐在高高的古木桥上,听大人们讲那过去的故事……
木桥正对面是“德盛面馆”,面馆有三个学徒,有一个叫“司涛伯伯”的特能讲故事。在桥上乘凉时,孩童们围成半圆形,他不是讲飞檐走壁便是讲穿墙入地,围听的孩童睁大双眼,全神贯注,每天听得如醉如痴。我最喜欢听的还是与运河有关的故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浮长江南下,到绍兴会䅲山刻石,尔后到渚山饮马于潭,真是:
时空越千年
秦皇东巡来
屯兵渚山麓
饮马运河潭
说起饮马桥来源,司涛伯伯给我们讲的却是南宋小康王逃难的故事。小康王赵构受金兵追击,南逃杭州、绍兴至海上,曾途经古镇,到过渚山古运河畔。那年正逢盛夏大旱,河流干涸,小康王牵马至古镇石拱桥外才发现潭水,清澈如镜,饮马于潭,后故称“饮马桥”。此传说当时广为流传,无论从时空的角度,还是按地域的范畴均有可能!
1966年大旱,河底翻天,大家都在河床上种菜。我特意从陈祥泰河埠头走到河中又一直走到饮马桥下,果见唯有饮马桥外一“潭”深不可测,潭水碧波。传说与海相通。
另一个与运河有关的是抗日故事:
1944年初夏的一个早晨,三个日本鬼子从河西财神殿出来,走过木桥向后堰方向走去。走过盛茂埠头时,只听见呯呯的两声枪声,其中一个日本人被击毙。两个趁着早市人多,在混乱中逃回财神殿。
这是古镇人民扬眉吐气的一天,是古运河畔的一次闪光点。
据说这是四明山三五支队早有策划,精心部署的一次行动。击毙后分两路撒退,一个过桥从西山下,寺前,往上虞方向返回四明山。另两个进入木桥弄勤业里2号(那是余上县委设立的地下交通站),进入地下交通站后倾刻又从矮墙翻出,经后弄堂——后庙冮——黄泥堰,即刻消失在茫茫田野中,直奔杭州湾下奄东三五支队大本营而去。当日军主力出动时,游击队早无踪影。而那个地下交通站(勤业里2号)正是我老家所在地,现已拆迁,我的父亲正是一名地下共产党员。
司涛伯伯讲得最多的还是“薛仁贵征东”和“薜顶山征西”的历史故事。每天总是在紧要关头停下说“且听下回分解!”
凉风习习,斗转星移!孩童们听得意犹未尽,伸着贪婪的脖子,一动不动。这时司涛伯伯要回了。
桥上乘凉的大人摸一模背脊和肚皮,原来黏腻腻的已变得光滑滑,汗收了。他们背起一把竹椅,习惯地用芭蕉扇在身上拍几下,打一个哈欠,慢慢地走下木桥。夜深人静,剩下的都是孩童。这时做母亲的都会拿着一条被单上来嘱咐一声“当心着凉”。这样我们就在桥上过夜。
桥下是潺潺的河水,天上是闪烁的星星,西北,流星时不时的划破天际,发出一道明亮的光芒,飞流而逝。我们在大自然中畅然酣睡!
(四)
故乡,近在眼前;故乡,又远在天边。
故乡,熟悉而亲切;故乡,又陌生而沉默。
岁月带走了很多东西:古纤道、观音阁、走马楼、财神殿....
却带不走沉淀的文化,带不走厚重的历史,带不走我满满的回忆....
乡愁,油然而生,
乡愁,已在我心底徘徊很久。
于是,写下这篇回忆录,借以慰藉我这无可放置的乡愁吧。
最后作诗一首与读友共勉:
运河两岸脉相连,
康王饮马情相牵。
浓浓墨香解乡愁,
古越文化千秋传。
尾声
编辑完老爸《古镇运河风情》,估摸着他的”乡愁“病已经治好了,在回忆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他的兴奋,喜悦,缅怀和感动。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代,重新生活了一遍。前段日子听了一本书《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讲的是如何创造个人神话故事。以前我觉得无论是自己的故事还是身边人的故事,都是如此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可值得回忆。如果让我回忆小时候的事情,我可能脑海里一篇空白。其实不是我们没有故事,而是我们没有去发掘,没有去梳理,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父亲的回忆录里都是一些细细碎碎的平凡小事,如果不去把他挖掘出来,就只能成为平平淡淡的碎片洒落在记忆的角落里。日子久了,便成了”乡愁“。而能医治你”心病“的也只有你自己。
人生的故事也一样,需要我们用心去创造。在父亲那个年代,条件很艰苦,但他记忆中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他的回忆中不乏有自己顽皮的一面,好学的一面,也有心酸的一面,却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海德格尔说,我们人是被抛进这个世界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我们出身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我们就这么匆匆来了。但我们可以书写自己的传奇,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