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几天,我发了篇文章,《其实,我们都已经不在原处》。
在文章的前言部分,我写了句话:最近一段时间,找回了很多很多老朋友,尤其是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同学、老师、班主任……
就是这句,引发了一些朋友的回复和讨论。
有一条是这么说的:川哥,我想最近不是你找回了好多同学,而是很多同学找回了你,人情薄凉就是这么回事……
我回复说:他们都存着跟我有关的记忆,所以,也算彼此成全。
不过,他所提及的这个话题很典型,我们成长路上其实绕不开。
那就一起来谈谈。
二
在我们不名一文的时候,在我们还没有证明自己的时候,在我们不是名人还只是人名的时候,我们确实可能会面对冷遇,不被重视,遇到我们认为的不公,得不到我们想要的尊重……
我们似乎有理由说:这真特么是个功利的世界!
我不这么看。
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对你的评价,取决于你的实力。
你可以说这个世界很功利,也可以说这个世界很公平。
毕竟,你看看前面这些条件:不名一文,没有证明自己……
问题来了:那你凭什么要世界的青眼相看?凭什么世界对你温暖有加?
感慨人情凉薄,不如强大自我。
没有强大以前,不妨慢慢蜕变。
三
这个话题可以讨论具体一些。
多年以来,我自己一直有个原则:无论做兼职还是找工作,只要我想要这份工作,我肯定不问待遇,从来不问。
我当年去新东方应聘的时候,面试回来,有很多人问我新东方给开多少工资,我说不知道。他们会说那你没问么?我说没问啊,我又不是冲钱去的,为什么关心这个?
别人就会从嘴边不屑地发出一声“切~”
新东方吸引我的有两个,一是上课被尊重的感觉;二是一笔特殊的经历。将来这笔经历肯定值钱,即使一分钱不给,我也愿意尝试。更何况好歹还有钱,我当然不需要问给多少。再退一步说,给你多少钱,取决于你值多少钱,还没有证明自己之前,你说你值多少钱?
所以跟薪酬有关的事儿,我从头到尾一个字没问。
我后来到南航工作,刚入职的时候,也有很多亲友关心,南航给开多少工资?我说不知道啊,没问啊,给多少是多少啊。
就是这话:没有证明自己以前,你觉得你值多少钱?
你证明了自己很值钱,你觉得一个很需要你的单位会不给你钱?
不给也没关系,只要你值钱,肯定有人愿意给。
四
其实,如果说人情凉薄,我应该是有不少体验。
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前不久的周末,我以一个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到我的山东老家了。
我在市里给全市的共青团干部讲课。
我在我当年的高中体育馆给全县的干部和师生讲课。
我在我当年的初中跟教过我的老师们座谈回忆过去。
但是,我必须承认,我从来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
我初中的时候没有考过几次第一,也没有考过几次前三,甚至没考过几次前五。
我高中的时候更惨,我都没有考上高中,是花钱交择校费的高价生。
当年,我去学校报到比别的同学晚两天,等正常的考生安排完了,才是我们这些花钱递补进来的学生。所以我进入学校的时候,大家都在上课,也没有人管我,也看不到新生报到处或者指示牌,我就一个人在偌大的校园里到处找宿舍和教室。找来找去找不到,又自卑羞涩不敢开口找人求助,疲惫不堪的自己蹲在学校的大树下茫然四顾。
我姐姐当时读高二,她在楼上的窗户里看到了我蹲在地上那种可怜窘迫的模样,当时就看哭了。
不过,我想说的不是这些痛苦和黑色时光。
我想说的是,我肯定不会选择性遗忘,我也坦承我过去所有的成长。
但是,我也肯定不会感觉回到当时不重视我的母校就有争一口气的快乐。
当年也许我确实没有得到诸多特别的恩宠、照顾或者青眼相看,那是因为我当年也确实没有凸显让人眼前一亮的天赋、才华或者能力。
我对所有培养过我的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情,何况那里还寄存着我的青春。
寄存着一个对未来充满迷茫却依然坚定跋涉的少年的梦想。
所有母校老师回忆中的我,都是我,不管模糊还是真切。
至于今天受到的种种礼遇和没有想到,更加不至于感到悲哀。
五
第二个故事,关于出书的故事。
这三年我陆陆续续出了两三本书。
明年春天和夏天大家会看到我的第四本和第五本书。
我现在出书确实容易多了,每想到一个选题,都会有十几家出版社想合作。
也渐渐有了讨价还价的空间和余地,也能享受一线作者的条件和待遇。
但是,过去很难。
真的很难。
四年以前,我捧着自己积攒了几年的书稿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然后四处碰壁。
我把我的书稿寄给出版社编辑,收到的多半是淡漠的回应和苛刻的条件。
一般作者出书自己要付钱,两三万是起步价,一级出版社更是要四五万起步,你自己还得负责销售或者回购一批回来自己卖。
版税?呵呵,开什么玩笑,给你出版就不错了,哪里有版税。
我记得特别清楚,四年前我拿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讲稿找出版社,找了四家。
无一例外,每一家出版社都要我自己花两三万买书号,然后印刷小几千册,我还得负责买一部分。
我大概还是看得起自己的,我说我这本书如果花一分钱出版,都是对我的侮辱。
四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四家出版社有三家想跟我再续前缘,条件随我开。
我把过去的这些花絮讲给编辑们听,他们回复也很直率: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六
我讲这些,不是想告诉你,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功利,人情就是这么凉薄。
我只是希望大家明白,我们都要经历一段被人认可的时光。
在慢慢强大的路上,我们要看淡所谓薄凉。
有时候,换位思考下,确实也是时机未到。
比如说传统文化的选题,我们很清楚,四年前出这种书确实没市场。
但是今天不一样,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谁都知道我们要开始寻根之旅。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别的国家的发展轨迹里找到自己的未来,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答案只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
我们需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
我10年前就看透这一点,所以10年前我就开始讲传统文化,琢磨传统文化,但是那时候很多人看不到。
比如说在并不算景气的出版市场,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能以亏本为代价为目标。换位思考,人家为自己的出版社多争取些利益,这并不能说多么的残酷无情和不可接受。
换句话说,现在的种种待遇是因为你证明了这个几年在不断雕琢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价值。
过去的几年,我的每一本书都能让出版社盈利,这是证明自己的过程。
你自己值钱了,当然有人愿意给你投资,因为你值。
当你把百分之九十八做好的时候,全世界都愿意为你做剩下的百分之二。
这很现实,这很功利,这也很公平。
七
我也一直有自知之明。
过去有,现在也有。
2007年前后,我因为担任女足世界杯的翻译官,带着英格兰国家队在国内的天津、上海、成都、杭州四个城市打比赛,结识了不少人,包括很多政府的官员,很多体育部门的主管,很多体育场馆的负责人。
大家也会很客气,说徐老师以后到这个城市一定要打电话给我,我去机场接你;你一定要到我这里来做客;你一定要来我这里游泳、看球、锻炼……
这个十年,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一个人打过电话,没有去任何一个人那里做客。
人必须要有自知之明。
因为我知道十年前的那些客气话和人家递过来的名片,只是业务往来,只是萍水相逢,只是当时我的身份重要,只是当时我的平台挺好。那时候的我不是真正的强大,我们也不是真正的朋友。
如果你真的没有自知之明,其实可能找寻的就是尴尬。
八
现在也是,因为各种机缘,认识了各种牛人大咖。
有身家数十亿的老总,也有社会各个层面的精英。
我很少去骚扰别人,我也很少给别人添麻烦,更加不会在聊天聚会兴致上来的时候炫耀我跟谁谁是朋友,然后当场给人家打电话让人家电话里说两句表明我没有吹牛逼。
你觉得是朋友,人家未必觉得是。
当时加了个好友,不代表你们就是一路人。
或者也算是朋友,但是仅限于当时的那个场合与环境。
我们永远不应该用别人来支撑自己的强大,而应该把心思放在经营自己上。
九
话说回来,如果你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你也就不会在自己失魂落魄的时候有那么多感慨;如果你没有对今日的车水马龙得意忘形,你也不会对将来的门可罗雀耿耿于怀。
所谓宠辱不惊,所谓物我两忘,不过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与评价。
这个世界对你的评价,永远取决于你自己。
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感慨人情凉薄,不如强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