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站着,我就多说点
——再说18年安徽中考语文试卷
郑标工作室周国新
这两天,安徽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引发众多语文教师的关注。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默写名句名篇的(1)题往年的8选6,直接变成了6;(2)题的一首诗或文中的四句变成了两篇诗文各两句,从直接默写变成理解性默写;
2.名著阅读考查了《名人传》和《西游记》,一中一外的格局没变,但考查点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用苦痛换来欢乐”是他写给埃尔多迪伯爵夫人信中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是()
A.罗曼·罗兰 B.贝多芬 C.米开朗琪罗 D.托尔斯泰
这一题更侧重于细节。
(2)“却说那[甲]久坐林间,盼望行者不到,将行李搭在马上,一只手执着降妖宝杖,一只手牵着缰绳,出松林向南观看。”上面文字中[甲]指的是《西游记》中的____,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终成正果 受封为____。
这一题则绕过唐僧、孙悟空等主要人物,关注于次要人物沙僧。
整体看,命题改变了多年来安徽中考名著题很多学生不读原著也能准确答题的现象,我认为它的导向就是老老实实地读书。
3.现代文阅读再次考查说明文,打破了所谓的专家们的“命题规律”:说明文和议论文隔年轮换考。而且考启示题占了六分。
4.文言文阅读选了《曹刿论战》和与之有关联的一个课外文言文片段,让不少专家预测的热门篇目如《出师表》、《三峡》等落选。而且考查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和文段的写作手法。
这几点乍看起来,确实让很多以试题研究专家自称的人士感觉意外,怎么能这样搞呢?不按照我预测的来,明年我的预测还值钱吗?我弄个中考研讨会还有人来吗?
也让那些迷信资料、迷信专家的语文同仁愤慨。真是的,我们小老师一枚,不听专家的敢吗?听专家的我们说明文几乎没复习,结果就考了说明文的阅读。
我完全理解众多语文同仁的想法,但我确实是看好今年的中考试题的。有人说,支持今年试题者是“站着说话”,确实今年我是一名八年级的教师,确实是站着说话的。那么既然站着,而且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就尽情地说,说出我的心里话。
我欣赏这份试卷,不仅仅是因为我“站着”,而是因为这套试题:
一、依然是“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综合全卷来看,大的命题格局没变,除上述几点外,其余的都可以从往年的试题中觅到影子。也就是至少七成以上的题体现了稳,变的也就上面那点。
而且有些变变得更好:
1.8选6不再纠结。前几年的八选六,很让考生纠结:怎么选呢?都做了吧,出力不讨好,即使八题中作对了六个,那两个错了一样会扣分。
2.对于名句名篇进行理解性默写实属应当。安徽近几年的默写很少涉及理解性默写,只单纯地考背诵,这是与学脱节的,也让不少老师和学生误认为古诗文名句名篇只要会背能写就行。实际上这样的认识,只会弱化古诗文的学习。
二、导向“多读书,少做题”的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我一直认为,语文学科的个性就是不以做题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因为语文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聪明的顿悟,而在于踏实的积累。不管怎么说,没有足够量的读和写的实践,就是每天都在刷题,也刷不出过硬的语文素养。
从上面的名著阅读,可以看出:如果真的不去阅读名著,这几分还真不易得。当然既然是名著阅读题,你不读名著,凭啥要这几分?
曾经有老师说,九年级了,时间紧张了,让学生读名著已经不太可能了。我就不以为然,时间紧张不就是刷题吗?少做几份试卷,多读几页书不行吗?做题是迎接中考,读书就不是迎接中考吗?只不过,做题更急功近利些而已?
试卷中第4题的综合性学习,以读书为主题,也是一种导向读书的好题。而且和课本上以“读好书,读书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切合。
三、导向好好教学生读书,以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为己任
语文教师就应该是老老实实教语文的,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就应该是认认真真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可是,有不少名师专家们却热衷于猜题,以研究试题为能事。于是更多的语文老师,只盯在考题上。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什么综合性学习,什么现代诗歌、戏剧,不考,我就不教!如此下来,学生语文也学成了哑巴语文,反正考试又不考说话和朗读。只要有分数,我就是英雄。所以猜题专家盛行,所以以考代教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套试题,让你猜题者苦笑,甚至让猜题者无路可走,正是我最欣赏的地方。因为好的试题,就应该是猜不着的。因为猜不着,就不猜了。剩下的就是拿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写作写作再写作。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把课程目标要求的语文实践落地,这才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
当然,试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好语文教学?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大胆预测将来的以培养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追求的语文考题和语文教学必然会比翼齐飞。我心目中的理想的试题应该是这样的:
老师和学生不在题海中折腾,好的试题,是那些刷题者永远也做不出的。
老师和学生都在认真读书,好的试题,是必须指向静心阅读的。
老师和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好的试题,是日积月累的习惯才可以应对的。
我真的希望,我们离考题、考纲远一点,如果我和我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时空安静地读书,快乐的分享,那才是语文教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