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现象:
当寒假的余额不足,不少中小学生家庭都在挑灯夜战——不是孩子一个人忙活,而是全家人一起“临时抱佛脚”,只为完成那一份份“难啃”的创意寒假作业。绘制一张家庭平面图,制作一份春节小报,设计一项科技小发明。临近开学,不少小学生家长纷纷吐槽:寒假作业本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如今却时常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需要家长“打鸡血”般帮他们完成。这样的作业意义何在?!
我的经历:
我曾经也被创意假期作业困扰过。犹记得上小学时侯假期作业中第一次出现了“手抄报”这个名词,什么主题不记得了,但仍然记得要求是4k大小。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问家人什么是“手抄报”?“4k”又是多大?当一张和学生报差不大的白纸放到我面前时我愣了,我怎么也不可能用水彩笔和铅笔印一份报纸出来。这项作业就一直往后拖,拖到快开学逼着我哇哇大哭也印不出报纸来。然后就请邻居家高年级姐姐帮我办手抄报,效果却和正规报纸大不相同,但我没办法还是带着怀疑硬着头皮开学交作业了。直到几天后学校展示优秀手抄报作品,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优秀级别的手抄报。再往后我就不怕手抄报作业了,只是希望纸张别太大,因为我画画不好,素材也不多,零几年电脑没普及,能用的也就几本小学读物。再往后我识字多了,也会画画了,就再也不发愁办手抄报,而且还会希望多一点这样的作业,因为有了它其他做题、背诵之类的就会减少。
还有不一样的经历。不记得哪一年,总之当时大力提倡标语人性化,因为我的语文卷纸上多了很多改写“禁止踩踏草坪”的题,我们答案都是“小草在睡觉,请勿打扰它”,“给我一份关爱,还你一片绿茵”之类的。当到公园中呼吁大家保护植物的实践作业突然到来的时候,我是很开心的,我真的和我的同学用卡纸写写画画了几块爱心标语牌,挂到了人民公园小山丘的树杈上,而且隔几天还关心的去看看标语在不在了。
因为经历过所以现在还记得一些。现在回过头想想,我一开始排斥手抄报是因为我对这个概念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困惑、逃避,把我的作业变成别人的作业。后来有一点排斥是因为我想做好能力却有点达不到。最后再也不发愁手抄报正是因为我扫清了前两点障碍。而我乐于做标语,是因为我知道怎么做、明白它的意义、更有能力完成。
现在再看这一话题争论,我的烦恼可能也正是其中一部分人不喜欢创意寒假作业的原因。
我的观点:
创意寒假作业没有错,不想让它变成负担,作为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这几点,也许会让创意作业发挥更大的价值。
1.学生们知道这项作业是干什么的。
布置的创意作业要是学生接触过的,最好很了解。不然莫名其妙一个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突然变成有期限的作业,大多数人会困惑、逃避吧。
2.把单选作业变成“自助餐”作业。
不限定几年级必须做什么,放在一起不设限制,种类多样总有一个适合你家孩子。或许一年级的孩子就选了原本属于六年级的作业呢。
2.作业类型有梯度,最重要是可实践。
如都是让你去搞发明创造、挑战不可能的作业,那选项再多也跟没布置一样。所以要有梯度,比如难一点的做一个高科技的小发明,中级的动手做一个工艺品,简单的孝敬长辈为他们做饭、做家务、表演节目等,量力而行总能完成。
可实践性很重要,如果作业是看望孤寡老人、为弱势群体送温暖、擦拭马路护栏等,这样看似能够完成但实际有点“尴尬”的作业也不太好,因为我认为这些内容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更适合有组织的群体去完成,作为放假的孩子,个体去实践意义不大。
4.开学反馈很重要。
开学后老师可以统计班级学生有多少人选了哪个作业,感受如何。大多数人选的是可以继续推广的,没人选的作业就要重新考虑它哪里出了问题。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如有啰嗦、不准确的地方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