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简友可能发现,简书APP在最近一次更新中再次更换了slogan。
先来简单回顾下简书slogan的变迁史吧。
2016.01-06:交流故事,沟通想法
2016.06-08:优质原创内容社区 | 交流故事,沟通想法
2016.09,V3.0.0:一分钟做出完美朋友圈图文,朋友圈百万阅读爆文诞生地
2016.10-11:天下好文,尽在简书
2017.01,V3.2.0:2017和蔡骏一起写作
2017.02,V3.3.0:个性化的优质原创内容社区
2017.03:源于创作,不止遇见
2017.04:创作你的创作
2017.07,V3.7.0:最大全民创作交友社区
在这样相对频繁的沿革中也不难发现,创作是简书的核心,而社区则一直是简书想要打造的产品生态。但简书的社区化进程显得有那么一点点慢。
「简友圈」这个名字出自2015年2月更新的V2.2.0,此后陆续上线了私信、评论、@、分享等社区玩法。但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功能更新还是侧重于创作的体验。直到2017年,社区功能开始出现快跑式的改动,5月30日的V3.6.0直接在首页新增简友圈动态提示,并把展示权重放在了第一位。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某度百科
拿百科词条显得不太专业,但这句话也能基本解释现如今我们对社区的理解:人群的相关性构成了社区。也就是说,社区是后于人群的集聚而出现的社会性产物。
这也就不难理解简书社区化进展的慢步调了,何况作为一款内容型产品,开放型的创作是简书留下优质创作者的突出优势,也是鼓励了所有简书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嗯,简书平台就像一个地基坚实的楼盘,用户入住后进行个性化的装修,下一步就是拿着自家的特产拜访邻居,打声照面了。而良性发展的社区关系是去中心化的,区委会除了平时处理邻里纠纷、逢年过节搞搞活动,剩下的就交给住户吧。
用户加入专题管理只是简书去中心化的第一步。目前,简友圈为用户展示关注的人的feed流,包括他们喜欢的文章、发表的文章。这样一来,关注的人就成为一个小专题窗口,且比产品原有的专题更具有多样性(源于用户分散的兴趣点)和即时性(绕过了专题审核的时间周期)。
但简友圈的弱点也很明显:低聚合性、高主观性。专题内的文章至少是符合专题标签的,而用户A可能同时会喜欢互联网领域的文章和情感领域的文章,这就会对只想看互联网文章却关注了用户A的用户B造成打扰。长此以往,用户B可能会取关A,或者干脆不看简友圈,因为对B来说,专题推荐更适合。
插播另一款社区产品,豆瓣。和简书相反,豆瓣网页版的默认打开页是友邻广播,之前有几次把首页改为浏览发现,激起一票豆友众怒(虽然豆瓣每次改版都被骂)。豆瓣发家于书影音,是基于兴趣的社区平台。用户广播内容多样,用户看过的书、听过的歌、参加的小组、推荐的话题都形成了其个人画像,将网络上的用户人格化。所以只要一个豆瓣用户在豆瓣上有过标记,想要刻画出这个人的形象是不难的。而简书的文章内容做不到书影音标记那样的“轻”,用户需要付出一些阅读成本才能了解另一个用户。关注的专题可以成为一种用户标签,所以简书的社区运营可以从专题内做起,制造一些高共鸣性的话题促进相似用户的交流。简书员工也可以自发地关注一些用户(用户一般会回关),让简友圈的力量从内部扩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