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内参精选丨谷歌如何留住人才等8条
1.“人们想要做的不只是赚钱,他们想做有意义的事”
人力资源 谷歌
前谷歌人力资源资深副总裁拉兹洛·博克(LaszloBock)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说,大多数公司不知道如何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其实“人们不会为钱留下”。谷歌的前100名员工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还留在谷歌。博克说,人们会留在一家公司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优秀的同事,“这就是为什么招人如此重要”。谷歌招人的标准极高,从行政助理到资深工程师,每个求职者都要经过主管、同事、雇用委员会、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的面试。在谷歌创立初期,主管每周要花4到10个小时面试,高级主管要花上一整天。第二,工作意义非凡。 博克说:“人们想做的不只是赚钱,他们想做有意义的事。”他还引用了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的研究:一旦人们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生产力也会提高5倍。 谷歌最为知名的员工福利,比如免费美食、室内按摩等并不是员工决定是否留下的关键因素,博克说,这些福利可以改善效率,增加归属感,创造愉快的工作气氛,但无法改变人才留下或离开的决心。
5.控制成本是合理价值的回归
创业
直播平台斗鱼联合创始人张文明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说,今年大家感觉直播越来越不热闹了,这是因为搅局的平台都理性了。主播的魅力被证明是高估了。即使平台的大主播被挖走,也能找到同类型的替代,会跟主播离开平台的死忠粉只占到5%。张文明说:“控制成本是合理价值的回归。(前两年)后入局的直播平台恶意竞争,有很多不理性的炒作,但这些炒作之后,除了把主播身价炒高,并不能给平台方带来用户和价值,无法匹配平台的投入,这是违反商业规律的。” 张文明认为,直播平台要具备持续推出新主播的能力,而且未来非职业化的主播很难再突围。主播这个职业如今已经形成行业生态,也获得了投资,“现在主播的工作室有策划剧情的、负责道具的、还有群众演员、宣传团队”。
6.窄马路才能缓解交通拥堵
经济学 城市规划
5月19日,经济学家陆铭做客“得到”订阅专栏《何帆大局观》时提到,我们通常都以为宽马路才能缓解堵车的情况,但没想到,马路变宽了,马路的条数就会减少。如果城市的道路模式是,有很多条窄马路,同时有一条很宽敞的主干道,这种模式下,主干道一旦出现交通拥堵,窄马路就可以进行分流。这个模式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窄马路更适合人们行走,所以沿街的人口密度更高。服务业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进门人口”。在高密度的街区上,沿街的人流多,进入每个沿街商铺的人也就多了,这样沿街的商业就更容易发展起来。比如我们对比上海和北京,不难发现上海的窄街道特别多,沿街商业也比北京更丰富,居民们的生活半径也比较小。而北京的服务业大多都是一些呈点状分布的购物中心,人们要开车去享受这些服务。开车出行的需求多了,也更容易增加城市通勤的压力。
李翔:简·雅各布斯的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用了很多篇幅来阐述窄路和围绕着窄路形成的城市生态的魅力。
8.为技术而技术并没有意义
金融 科技
在宜信金融科技沙龙上,宜信创始人唐宁说,未来“金融科技”这一词汇会消失,“因为科技本身就是金融的一部分。”他解释说,金融从业者本身就在不断地用科技来推动业务,“对于技术的投入是持续的,我们没法分清楚哪些叫金融科技投入,哪些叫非金融科技投入。”唐宁说,“其实为技术而技术是非常没有意义的”,更应该关注的是解决了谁的什么问题,是不是规模化地解决。“如果就解决了月亮上的一个人的一个问题,再黑的高科技,那有什么用呢?”
李翔:类似的说法还有,未来不会有互联网企业,因为所有公司都已变成互联网公司。对于像互联网,以及未来的人工智能这种通用技术,都会存在类似情况。虽然早期加上互联网或AI,可以为自己的公司增加光泽。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的事,有的人确实是附和打泡泡。但有的人就想起了明治维新的火枪。
聚焦丨为什么模仿让强者更强
如果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想找个餐馆吃饭,大多数人肯定会选那些客人比较多的餐馆。因为我们没有别的信息,其他人的选择就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拥挤的餐馆生意越来越好,人少的餐馆呢,时间长了很可能会倒闭。最近,从这个现象中,硅谷的一个投资人王川提出了一个观点说,在信息透明的网络世界里,人们的这种模仿行为会让强者更强。他用三个科学实验,来给我们说了说这个道理。
第一个实验是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凯文·拉兰德(Kevin Laland)做的。他曾经悬赏一万英镑,发起了一个竞赛,想找到一个科学的答案。竞赛的规则是这样的,参赛者面前有很多个赌博机,如果投入零钱,拨动开关,机器就会掉出不同数量的零钱。每个回合参赛者都有三个选择:
1 观察,看别人怎么做,别人是拨动了哪个老虎机,然后把他的回报记录下来。
2 探索,就是随机拨动一个老虎机,也把回报记录下来。
3 开发,就是根据自己的记录,选择一个老虎机拨动,然后获得相应的回报。
在比赛中,参赛者必须做好分配,自己是花多少时间开发、多少时间探索,如果平均回报太低就会被淘汰。
比赛的结果证明,最好的方法是以“观察”为主,看好别人是怎么做的几乎就可以了。就算在竞赛主持人调节了各种环境参数之后,这个方法还是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轻松击败其它对手。
专家们事后总结说,“观察”是一种社交学习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观察其它成员的行为,有更大的概率拿到更高的回报。这种优势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特别突出,只有当环境变化速度极快的情况下,模仿行为才会失去优势。王川觉得,看来生物界的扎堆现象,也不是天生就如此,而是进化淘汰的自然结果。那些总是特立独行的人,大多很快就耗尽了自身的资源灭绝了。
美国学者邓肯·沃茨(Duncan Watts)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召集了一万多名少年参与者,给他们一组48首不知名歌曲的清单,他们可以先试听,再决定要不要下载,然后研究者会观察他们的下载行为。参与者被分为两组,A组知道每首歌有多少人下载了,而B组不知道。结果发现,B组的歌曲,从热门歌曲到冷门歌曲的下载数量平稳下滑。而A组歌曲的下载数相差特别悬殊,排名第一的歌曲下载数是350,而后一半以上歌曲的下载数不到30。
王川认为,这说明公开透明的信息,会让人们模仿他人的选择。如果在网络时代的商业领域,情况就是市场份额会急剧向前几名倾斜。比如使用谷歌时,98%的人只会点击前三个搜索结果。如果你的搜索结果排行在前三页之外,别说肉,连汤都很难喝上了。
在进一步的观察当中,研究人员又有了新的发现:当参与者们有了更多的信息之后,原先最热门的歌曲变冷门的概率很小,最冷门的歌曲变热门的概率也很小,但原先排名在中间的歌曲,可能突然变成第一名,也可能一下跌到最后。
王川觉得,这有点可怕。因为这说明,很多行业里出现的一些成功者,很可能是因为人们模仿行为的积累,而不是因为他们的产品优秀。但成功者可能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产品,失败者也不知道,自己其实并不是因为产品而失败的,结果就陷入了“失败-开错药方-继续失败-继续用错药”的怪圈里跳不出来。
第三个实验是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早就提出过的“波利亚罐子模型”。是说有一个罐子,里面装着数目相同的红色和绿色的球,比如都是50个。你每次随机拿出一个球,然后再另拿一个和这个球颜色相同的球,把两个球一起放回罐子里,反复重复这个过程。最终,罐子里两个球的颜色比例会接近100:0。这个实验的结论是,最开始谁都很难预测哪个颜色的球会胜出,但胜出者会在早期就能看出来,它一旦领先,形势就很难反转。这就好像两个公司在竞争,当人们很偶然地开始追随其中一个公司时,一旦形成趋势,就几乎很难改变了。
吴军 第235封信丨美第奇之城佛罗伦萨(下):艺术和文化
上周我们谈了佛罗伦萨之旅的第一部分,今天我们把这个话题谈完。
讲到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大家就会想到米开朗基罗和大卫像。大卫像原本是市政府交给阿戈斯蒂诺(Agostino)完成的,但是他开工以后,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请市政府另请高明,市政府找过达·芬奇等著名艺术家,但是达·芬奇迟迟不能开工,于是只好再找别人,最终当时只有26岁的米开朗基罗接下了这个任务,并且完成了这个旷世名作。
大卫像原本立于市政广场。1873年,为保护雕像,大卫像被转移到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画廊内,市政广场那里放了一个高仿的作品,如果不对比真迹,很难看出那是仿品。我在佛罗伦萨看到仿品时,就已经惊叹不已了,不过等看到真品,马上就体会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了。市政广场有很多雕塑名作,几乎每一个在艺术史课程里都会被讲到,它们中比较有名的包括:
1. 切利尼的《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首级》,这个雕像很有趣的地方在于珀耳修斯前后有两个面孔,前面的当然是珀耳修斯了,但是切利尼把他自己的面孔雕刻在了背面。关于美杜莎的故事,你可以到网上查找,学习小组“军机处”也为你准备了一些资料,简单地讲,她就是希腊神话版的李莫愁——为情所困,然后专害男人。
2. 詹波隆那的《强掳萨宾妇女》。这个雕塑实际上是围绕一个中轴螺旋展开的,曲线的表现堪称一绝。
图 1 左《珀耳修斯和美杜莎的首级》 右《强掳萨宾妇女》
3. 阿曼纳蒂的《海神喷泉》。这个雕塑气势恢宏,细节表现完美。但是米开朗基罗认为匠气过重,灵气不足,浪费了好好的一块大理石。至于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不妨看了再说。
4. 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科西莫一世骑马雕像》(詹波隆那),《狮子》(多纳泰罗),《友第德与何乐弗尼》(多纳泰罗)《海格力斯和凯克斯》(邦迪奈利)。
至于大卫像的原作,要到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去看。这所美术学院规模很小,但是名气却很大。在历史上不仅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瓦萨里等艺术家在那里学习过,但丁,伽利略等其他名流也是它的校友。
直到今天,它依然足以和英国的皇家美院,巴黎美术学院,俄罗斯的列宾美院齐名,共称“世界四大美院”。除了大卫像,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里还保留了很多米开朗基罗刻废掉的大理石作品,那些刻了一半的作品水平也很高,但是米开朗基罗依然觉得不完美,就放弃掉了。从那些废弃掉的作品可以看出,成功的背后实际上有很多看不见的努力。
除了上次介绍的三个景点(阿尔诺河畔的廊桥、圣母百花大教堂、乌菲兹博物馆)和今天说的两个,在佛罗伦萨还有一个必须去的地方是一个外表非常不显眼的教堂——圣·洛伦佐教堂。 这座教堂从外面看上去真的很破旧,与佛罗伦萨美轮美奂的建筑和艺术相比,很不相称。但是那里有米开朗基罗最重要的两组(四座)雕塑—— “昼与夜”(day and night)和“晨与昏”(dust and dawn)。另外,圣·洛伦佐教堂里的拱廊精美豪华,那是布鲁内莱斯基的杰作。圣洛伦佐教堂,其实是美第奇家族的“家祠”。
“昼”、“夜”、“晨”、“昏”实际上这是两位美第奇家族成员墓前的四座雕塑。在欧洲,最有名的人都是葬在教堂里面的(比如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牛顿墓)。其中“晨与昏” 是米开朗基罗为他的赞助人、伟大的洛伦佐精心雕刻的。
这四座雕塑,规模并不大,但是艺术成就较高,不仅因为它们做到了和真人一样栩栩如生,更关键的是每一尊都有罗丹的作品《思想者》那般的神态,它们合在一起让你体验到生命的不同阶段,生与死的哲学,可以讲是更早的,用大理石雕塑的“思想者”。
佛罗伦萨的主要景点在河的北边,而且比较集中,步行都能到达。最好的玩法就是边走边玩边吃边逛。佛罗伦萨街头的小吃很不错,喜欢吃甜食的朋友可以尝尝它的冰淇淋,做得很好,而且可选择的口味很多。
阿尔诺河上的古桥(也就是廊桥)必须要走一走,那座桥的原桥可以追溯回但丁的时期,距离今天有800年左右了。桥上两侧是大小商铺,中间是人行道。二战期间阿尔诺河上的桥梁都被盟军给炸了,因此今天你看到的都是后来重修的复制品。不过穿过廊桥,依然能体验到几个世纪前意大利的风情。
穿过廊桥到河的南岸,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就是美第奇家族后来的宫殿碧提宫(Palazzo Pitti)了。碧提宫最早是一个当地从事纺织的富商所修建,后来被美第奇家族买了去,变成自己的府邸。据当地人讲,这是欧洲第二大的宫殿,仅次于凡尔赛宫。
碧提宫的主建筑今天是个博物馆,里面藏品的数量似乎不亚于乌菲兹博物馆,只是后者质量更高。在碧提宫里,不仅有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还有提香等威尼斯画派的作品,包括他的几幅名作。碧提宫后面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大花园,转上一圈要一个小时左右,而且在日落前一个小时就不接待游客了,因此要去看花园需要提前到碧提宫。
佛罗伦萨也是一个购物的好去处,那里品牌店很多,而且价格便宜。但是,千万不要把时间都花在购物上了。有一位所谓的“名媛”去了那里很多天,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名牌超便宜”这几个字,实在让人想直接说她没文化。无论是Prada(普拉达),Gucci(古驰),还是BV(葆蝶家)的包包,世界上哪儿都能买到,但是文艺复兴的艺术和文化氛围只有佛罗伦萨有。
佛罗伦萨有很多漂亮的教堂,但是如果你看多了就会觉得,那不过又是一个教堂而已。在那些教堂中,有不少名人的墓,如果你忌讳拜谒墓地,可以忽略它们。不过在圣十字教堂里有两个墓地值得“到此一游”,它们是米开朗基罗的和伽利略的,正好在一起。米开朗基罗去世的那年,伽利略刚好出生,因此人们讲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新时代的开始。讲究迷信轮回的人,也可以理解成他们是投胎转世,但更多的是精神的延续。
伽利略后来当了美第奇家族的家庭教师,并且受到该家族的资助和保护研究科学。可以说,没有美第奇,也就没有伽里略的成就。从我的介绍你可以看出,文艺复兴能够搞起来,美第奇家族功不可没。
这个家族有多牛呢?我们看几个事实,首先,他们家出了四个教皇,两个法国王后。其中第一位叫凯瑟琳王后,她将美第奇家族的优雅生活方式带入了当时非常落后的法国宫廷,她教会了法国人社交礼仪,教会他们使用刀叉,烹饪美食和讲究时尚,并且写了本相当于贵族生活指南的书《生活的绝妙论说》。第二位王后就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奶奶。
其次,这个家族替教皇管钱,因此也是历史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而且在长达几个世纪里,他们影响甚至控制着欧洲。在这个家族中,最牛气的还是被称为“豪华者”的洛伦佐∙美第奇,他使得佛罗伦萨完全可以和罗马分庭抗礼。通常情况下,教皇如果对世俗的权力不满意,世俗的王公贵族会屈从或者谋求和解,而洛伦佐则是直接把教皇给换掉。
在历史上,大家熟知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其实远不能和美第奇家族相比,因为前者除了钱(和几个酒庄),什么遗产都没有留下,而且到今天,他们连钱也剩不下多少了,而美第奇家族则不同,他们开创了近代。
谈完了美第奇,最后请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为后世(包括自己的子孙)留下什么?
王煜全 前哨小议|关于脑机接口相关问题的补充
今天根据用户的留言再作补充。
主题一:所谓大脑的信号是什么?这些信号是如何被采集的?
这类问题是理解技术本身的基础和入口,很高兴大家问到了这个点,说明你们是踏实的技术派。所谓大脑的信号,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指神经细胞活动时表现出的电信号,即各种带电离子穿越细胞膜的进进出出,和细胞膜两边电位差的起起伏伏。如果我们将一根电极(不锈钢或钨材料的金属丝)插入大脑,电极附近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就会被检测出来。这跟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生物电路是两回事。
侵入式接口常用的这种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到的信号,其实并非来自单个神经细胞,而是多个神经元信号的混合,只不过由离电极最近的神经细胞主导,而且信号的精度也取决于电极的尺寸。滤波得到的场电位信号,更是大范围细胞群体活动的体现,其中也包含着有用的信息。侵入式接口通常使用含有几百根电极的电极阵列,同时记录数百处神经细胞的活动。大脑的表面被大脑皮层覆盖,其正是大部分感觉、运动和高级认知功能发生的场所,脑深层核团主要参与情绪、进食等活动。采集皮层和深层的电极都存有,采用哪种取决于应用目的。
电极阵列植入会引起免疫反应和胶质细胞对电极的包裹,长期植入存在细胞死亡和信号丢失的问题,因此新材料新植入方法正是目前科研的重要方向。无线信号传输和无线供电是多方正在积极解决的问题。除了电信号,通过近红外光成像、核磁共振等间接测量神经活动的脑机接口也存在,比如Facebook Building8想要研制的打字接口预计会基于近红外光成像。
主题二:除了读取,反向的控制、写入呢?
所谓反向的控制、写入,就是刺激型接口要实现的目标。这一部分音频没有提及,文稿的后半部分有介绍。写入相对于读取要难很多,但如果能够实现,将极大提升我们与大脑交互的深度,这就如同我们与基因间的故事。我们很早就有了对基因序列读取的能力,但直到最近才有了较好的基因编辑技术,而这项技术之所以如此火爆,正是因为它让我们有了写入遗传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与基因信息交互的深度。 大脑对神经信息的编码,大致有两个层面,一是单个神经细胞放电的时频特性,二是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写入的实现之所以难,就是由于我们距真正了解大脑信息编码的原理还很遥远。目前有非常初级的触觉重建的接口,仅能让患者分辨哪根手指受到触碰,但温度、疼痛、物体质地等信息还远远无法重建。“控制思考”这样的复杂功能更是遥远。
主题三:脑洞大开的各种应用
中短期,脑机接口是否可以实现某种应用,取决于精度要求,和相应脑功能的复杂程度。游戏控制、远程开关、无人机飞行等可以分解为简单的二选一操作的应用,利用非侵入的脑电图采集就可以完成,可以关注Neurable公司。癫痫的脑电活动表现相对简单,利用脑深部刺激治疗癫痫也已得到应用(可以复习文稿)。经颅刺激帮助运动员快速提升训练表现,算是很肤浅的快速学习。操作记忆目前仅在动物上有非常初步的试验。 提升智商还很遥远,因为关于智商到底是什么也刚有一点点科研探索。 至于战斗机远程操作,可以用手嘛,不过军事情报领域脑机接口大有可为。
主题四:安全与伦理,意识与永生
开颅实验确实是不可以随便进行的。根据接口的类型和应用目的,FDA会明确规定可参与实验的病患的类型和损伤程度,比如BrainGate的被试者,要求必须是因脊椎损伤、中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运动神经元疾病失去双手运动能力的人。脑机接口给这些人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必须大于开颅手术带来的影响。因此真正参与侵入式接口实验的病人屈指可数。
实现快速打字的Dennis Degray,实现7自由度机械臂运动的Cathy Hutchinson,实现触觉感知的Nathan Copeland等等,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并致以敬意。理论上在很久很久以后我们有可能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但目前连意识是什么,科学界都只有非常浅的探索。脑机接口也有可能受到黑客、病毒的入侵。但如何将侵害降到最小,是否应该靠意识上传得到永生,是需要大家共同关心和讨论的话题。
主题五:大脑和机器谁适应谁?
这里涉及的问题非常有趣。脑机接口的顺利运转,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机器学习的程序在飞快运行,人类的大脑也在进行快速的适应,甚至有学者认为,“人脑学习”在其中的贡献更巨大。其实广义上讲,你学开车,学拉琴的过程,也是你的大脑在适应和学习操纵一个原本不属于你肢体的外界设备 。机器智能和人脑智能在此合作愉快。如果实战的时候和训练脑机接口的时候你想象不一样的指令,脑机接口就被你“骗”了。
主题六:如何参与到这个技术中?
脑机接口硬件的开发和植入是有一定的门槛的,但信号处理的算法开发是大家可以积极参与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人工智能开源且被广泛应用的时代。不管你身处金融、IT还是生物领域,只要你接触过机器学习,也许未来都可以为脑机接口发展贡献力量。而脑机接口更多应用场景的拓展,则是人人可以参与,并且需要各行业的人集思广益的。脑机接口的研发者队伍中,不乏华人团队。技术是无国界的,阻碍技术惠民的从来都是政治和经济因素。
王煜全,前沿侦察第355天。倒数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