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30,我走出办公室,走廊里传来一个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
办公室在三楼,而三楼一般都是中班、大班的小朋友,按理说,中大班的孩子们早晨来幼儿园不会像这样大哭大闹。
到底是谁呢?
不一会儿,带着棉线帽子、穿着厚厚花羽绒服的中一班的豆豆上楼来了,她边走边哭边扭头看身后的爸爸。
豆豆的爸爸个子高高、胖胖的,很魁梧,爸爸喘着粗气,对豆豆说:“快点儿,一会儿没你早饭吃了。”
豆豆脸上的小口罩已经脱落到只护着嘴巴了,虽然小嘴巴被口罩遮挡着,但丝毫不影响她冲爸爸喊:“你才回老家跟爷爷奶奶种地呢!呜呜呜——”
就在豆豆和爸爸要走进教室的时候,谁知豆豆撒腿就往楼下跑,班里的小雨老师也跟着跑了出来。
眼看豆豆已经下台阶了,爸爸却不着急了,他倚在三楼走廊的栏杆上,看着已经下了两个台阶的豆豆,不急不慢的说:“豆豆,你走吧,你走,我不走了,我在幼儿园里。”
或许是爸爸的话让豆豆感到了诧异,豆豆止住脚步,站在楼梯上,不下也不上。
她带着哭腔对爸爸说:“你表现才不好呢!我表现好!”
爸爸笑嘻嘻的说:“对!对!你表现好,那你回教室吃饭吧。”
一听爸爸说得这么敷衍,豆豆又想要往下走了:“我不去,我今天不上幼儿园了,我表现好,你表现不好!”
小雨老师一把拉住了豆豆,说:“豆豆,爸爸那是逗你玩的,没事儿哈。”
楼梯上,豆豆扭捏着身子想挣脱小雨老师。
爸爸见状,快步走过去,他三下五除二的就将豆豆拎了起来,连拉带拽的把豆豆拖进了教室里。
我询问小雨老师发生了什么,小雨老师急促的说:“也就因为一句话,来园的路上,爸爸对豆豆说‘你表现不好的话,就回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种地吧’,豆豆就生气了。”
话罢,小雨老师起身,赶紧回班去了,我也向她们班走去。
走到三楼走廊的拐弯处,豆豆爸爸已经从教室里出来了。估计是要赶着上班,他的脚步有力而又急促。
我走到中一班门口,就听到教室里面,豆豆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我推门进去,小雨老师边给豆豆脱衣服,边安抚豆豆:“豆豆一直表现都非常好......”
豆豆平时是个大大咧咧的小女生,性格特别外向,会说也敢说。我走过去,看着眼前这个因为生气而不停抽泣的豆豆,心中顿时特别心疼。
我弯下腰,对豆豆说:“豆豆,其实有的时候家长也有做的不对的时候,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
豆豆边哽咽,边说:“我对爸爸说,我要是那样说你,你高兴不高兴?......爸爸那样说我,我特别不高兴,不开心......”
虽然,豆豆情绪比较激动,但小雨老师摘下她脖子里的围巾时,她没有反抗。我继续说:“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这样,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原谅爸爸,好不好?但是,如果你现在不愿意原谅他,也没关系。”我故意把语气放得很轻松。
豆豆的抽泣声小了很多,情绪也慢慢的平静下来。
小雨老师拉着她的手说:“走,豆豆,咱们去洗洗手,回来吃早餐哈。”
豆豆吸吸小鼻子,拉着小雨老师的手去卫生间了。
我从教室里出来的时候,豆豆和小雨老师正好从洗手间里出来了,我看到豆豆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边走边和小雨老师聊天。
我和豆豆打招呼:“豆豆,告别不开心的情绪,愉快的吃早饭吧。”
豆豆点点头,笑着和小雨老师进班了。
虽然这个过程中豆豆的表现好像有些过激,但我看到的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能清晰的认知自己的情绪,并且敢于将自己感受表达给爸爸——“我要是那样说你,你高兴不高兴?”
虽然你是成人,虽然你很高大,但我一样可以理直气壮的表示我的情绪。
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真是难能可贵。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就提到“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
成人觉得好玩或者想通过“吓唬”让孩子顺从,让孩子着急,哭鼻子,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
因为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作为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想事情。
当你感受到孩子的感受时,你的言行一定会有所调整。
那,受益的终究会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