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早高峰坐地铁,见到一位带着两个孩子和一些行李的母亲。她右手抱着小女孩,左手拖着行李,让小男孩走在她前边。过检票口时,人过去了,行李卡住了。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但是母亲发怒了,她放下小女孩,搬过箱子后,使劲斥责小男孩,她的理由是,行李之所以会被卡住,是因为小男孩走得太慢。在小男孩毫无抵抗的行动和渴望怜悯的眼神里,我似乎发现,基本每天,他都会因为类似的事情被责怪。
在进检票口之前,这位母亲做了预想,她抱着较小的孩子,拉着行李,让较大的孩子走在前边,这样就能过去了。尽管她并没有对检票口一次开启时间有足够的预判,但在她的意识里,她的计划很周详。而在计划未能实现之后,她对孩子的批评可以看到,她是自恋的,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无比伟大的自己,这个她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是不会犯错的,而错误肯定都来源于外界。弱小的儿子,恰恰成为了她满足自恋心理的一个受体。她完全可以把自己所有的疏忽,都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她自己,让孩子,甚至让每一个人都认为“这孩子不对”。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个小故事,丈夫事业有成,老婆是家庭主妇。为了让家里看起来更和谐,老婆会经常买一些花瓶之类的装饰品摆在客厅,而老公,经常会不留意间碰到花瓶。比如老婆把花瓶摆在架子第三层的左边,老公碰倒摔碎后,他会责怪老婆为什么不放在右边,而她重新买一个放在右边,老公碰碎后,又会责怪她为什么不放在第四层……
这位丈夫和进地铁的那位母亲是一样的,表面上,他们只是责怪对方,而实质上,他们都是在自己的意识里设定了自己的强大和别人的弱小,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把这个角色的设定投射出去。被投射的人如果认同了这个投射,也就意味着,他接受了对方的强大,同时也认可了自身的弱小。对于一个成年人,他有能力不认同别人的投射,或者在另一个地方扮演强者而向别人投射出自己强大。而对于小孩,生活中很多方面,他们的能力本身就较为弱小,一旦他们经常性地被强迫认同自身的弱小,这个“弱小”或许将陪伴他们一生。
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强大的大人”和一个“弱小的孩子”,我们的一生,也是这个大人和孩子不断发生关系的过程。在和别人发生关系时,彼此都会本能地向对方投射出某一个自己。就像那位母亲一样,他向孩子投射出了“强大”,孩子没有办法否认这个投射,只能选择认同,尽管他可能非常地不情愿。认同母亲“强大”的次数多了,他就会接受自己的“弱小”,然后与任何人发生关系时,他都很有可能主动地选择成为一名“弱者”。
要让孩子成为强大的个体,就勇敢地承担责任,让孩子在内心感受到自己的强大,让他成为一个自信,强大的个体!在和他的日常交往中,我们时刻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是否是在用自己的“强大”折射他的“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