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拍片的历史上,横扫奥斯卡9项大奖的《末代皇帝》绝对称得上最成功的作品,如果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部影片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满足了他们对于神秘东方的猎奇心理的话,那对于华人世界来说,这部影片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则是触发了我们的同理心和对民族苦难的集体回忆。
而贵为皇帝的溥仪所代表的遭遇感和无力感,反而比革命那条脉络更接近普罗大众,容易被年轻人看懂,同时,也因他身份的特殊加剧了这种跌宕起伏,让人更觉唏嘘。
从电影开头一个小孩接受百官跪拜,到电影结尾一个老人买票回到自己的家,被另一个小孩喝止住不让碰龙椅,影片用了很多反差与呼应来调动观众情绪
幼年天定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溥仪的人生脉络,溥仪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的皇帝。
1909年,3岁的溥仪即位成为宣统皇帝,当了3年之后大清就亡了,之后袁世凯成了大总统,但也没做多久,1916年袁世凯死。
1917年,一直没剪辫子的张勋找到机会又把溥仪搬出来复辟,不过这次闹剧持续时间更短,前后总共12天,再次退位,到这里溥仪也才11岁,这两件事应该说溥仪本身没得选。
之后1919年庄士敦进宫开始给溥仪当老师,1922年溥仪娶了婉容和文绣。溥仪的少年时期,虽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还经历了两次退位,但也算是有惊无险,偏安一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已经非常幸运了,直到1924年。
这一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这一幕在电影里也颇为戏剧性,溥仪和婉容打着网球,部队就进来把他们包围了,称他们为藏在紫禁城里的满洲里老鼠,限期1个小时内离开
青年图强
1924年,溥仪18岁,一个以我们现在的标准看刚好成年的毛头小伙开始了人生中另一段冒险,而他必须为之后的选择负全部责任。
离开紫禁城后的溥仪去了天津,并在那里生活了七年,溥仪和婉容都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人,他们也梦想着去西方,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天津的这七年是他们唯一能逃到国外的机会,如果他们能抓住机会,卸下包袱,至少对他们个人来说会是一件好事,但是溥仪却决心建立自己的国家,这个选择造就了其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其实换位思考,溥仪的选择可能更合理,在那个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时代,自己身为前朝皇帝,肩负着皇室使命,一出生就比别人多了几分政治资本,既然袁世凯这个做臣子的都能称帝,自己为什么不能复辟?而以当时的形势看,一边是国民政府的驱除鞑虏,民族主义高涨,一边是日本人刚发动918事变拿下东北,愿意允诺他一个国家,尽管看起来是做傀儡,但自己无钱无兵,先得一个虚名也说得过去,最重要的是,时隔多年自己终于再次入局,拥有一个身份,至于以后,可以视形势发展再说,天津的七年他已经看过太多不实之人,无法指望还有别的势力能帮他重整旗鼓了。
电影中设计了一段精彩的三人对白来表现这个历史转折点
我认为,溥仪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已经被历史抛弃的人,始终还保留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想做天皇,但中国的革命进程和他外族的身份让他梦碎,他想在自己祖先的发源地东北做个安稳皇帝,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但日本人的野心让他骑虎难下。
1934年,溥仪在长春附近一个叫杏花村的地方第三次登基,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次皇帝做的最久,但也最难熬,整整11年多,在这期间溥仪甚至通过萨尔瓦多外交团策划过一次出逃,结果也被日本破坏。
晚了。
上了贼船就没那么容易下来了,溥仪再一次陷入了听天由命的境地,而这一次对溥仪来说,估计每天都在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日本人的每一次暴行与冒险都是把他放在火上烤。
晚年解脱
皇帝这个头衔带给了溥仪很多危险,也蛊惑着他去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但总的来说还是让他每次都能有相对较好的结果,当然溥仪本身也早已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学会了圆滑处世,毕竟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一点从他在审判法庭上对日本甩锅,以及在苏联牢里申请加入苏共都可以看出。
在日本战败后溥仪先是被苏联人抓住,1950年引渡回中国,1959年被毛泽东特赦,1964年甚至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直到1967年病逝,也算是得以善终。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想一想,溥仪的一生到底算不算悲剧呢?
从个人追求的角度来看,溥仪一直都处在郁郁不得志的境况,伪满洲国是傀儡皇帝,前两次又何尝不是呢,这难免让人觉得可怜。
但从结局的角度来说则不然,要知道,溥仪所追求的事业从古至今都是不成功便成仁的。但其因身份特殊,连坐牢都享受照顾,这不也是老天爷仁慈么。
而且,说到底,溥仪并不是一个极端的人,显然也没打算抛头颅洒热血,最终能逃脱政治的苦海,做回公子哥也好,普通人也罢,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设计了一个浪漫的桥段,放出了那只被困多年却一直活着的蝈蝈,这或许就是溥仪这一生最好的完结。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文艺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