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邃无涯的书海里,我们都是一叶漂浮的小舟,永远都不知道此岸和彼岸的距离有多远。只是凭着一种感觉,寻一处适合的港湾,做着短暂的停泊。历史长河岁月里,数不尽多少文人雅客留名千古,若要说上天垂怜的,便是’天纵之圣”孔子也。他为做学问熬尽的红烛多少根,艰苦几许,这其中 我们无从得知。但后人称他一声”万圣师表”,那便不枉用文字传诉孔子智慧 , 漂泊一生才寻得那学问港湾。
孔子一生用了四五十年”学而不厌’” ”悔人不倦”的持久努力收徒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并周游列国,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传布自己的学说,可我想了解的孔子并非这些,若有机会可于孔子相谈,我会向他讨教”仁者爱人”的精神。”仁”是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表示人的一种最高道德品质。”那么仁”
代表了怎样的品质呢?孔子认为,在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 性 中,有些本性是潜在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很接近或者很可能成为”仁”,指善良,正直,诚实,质朴,”仁’所要求的人际基本原则是什么?孔子曾对曾参说过”悟道一以惯之”,“忠恕而已”。所谓“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便是“仁”所要求的人际基本原则,它的意思是:一个人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进而在完成体力的事业时应该想到别人也欲如此,因而也帮助别人也达成其事业。总之,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自己要本着理解,体谅的心态尊重他人,要做到换位思考,让对方得到应得的人格尊严,从而立己时不至于损人而是立人,在达己时不至于损人而达人。这就是“忠恕”精神。如何做到“忠恕”之道从而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