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到底好不好?
作者:画枫
远嫁,我算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了。不过今天我不是来辩论远嫁到底好还是不好的,我是来讲故事的。
一
那年回家过年,我跟爸妈讲了我打算和C先生结婚的事,我爸结结实实地跟我大吵一架,爸爸一个大男人流着眼泪指着我的鼻子骂我白眼狼,野心家!我躲在厨房里哭的稀里哗啦,妈妈和弟弟们都在房间里沉默地生气,又不敢靠近我半步。
C先生的基本情况爸妈不算太满意,但这只是次要原因,毕竟刚毕业不多久,物质方面他们并不做太多要求,只说他上进有责任心就好。可主要的问题是我们两家的距离隔了1135公里,而且我必须跟着他去他的家乡,因为闽南重男轻女的文化里他父母是不太可能让他离开家乡的。
让女儿从中部鱼米之乡嫁到千里之外的沿海山沟沟,他们心里是一百万个不愿意的。虽然他们还有2个儿子,虽然他们还算开明,虽然我大学毕业后也一直在外地工作。
我跟爸爸冷战了一个春节。节后上班的前一天妈妈找我谈心,她问我为什么这么坚决要嫁给C先生?我说C先生对我很好。妈妈又一连串地问我:他是怎么对你好的?他现在也才毕业一年拿什么养活一个小家庭?他现在对你好能不能以后一辈子对你好?我一一回复后,妈妈还是不住地叹气说:嫁那么远以后你一个人可怎么办啊?我列举好几个远嫁也过得很好的例子,妈妈说:傻女,人家那不叫远嫁,人家2口子那是在离各自家乡都很远的城市生活,不叫远嫁。
有情饮水饱,当时的我并不以为意。爸妈弟弟他们的一致反对自然还是没能阻拦住当时被C先生迷了心窍的我。(在此友情提醒各位妹子:第一次谈恋爱的女生最好骗,可要提高警惕了哦。而我是极品,直接被C先生“骗”了婚。)
二
在怀孕之前,我和C先生生活、工作在厦门,我并没有意识到远嫁对我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尽管我小心隐瞒怀孕的事实,可还是有眼尖好事的同事告知了人事部,人事部以我还没过实习期为由建议我另谋出路,一向很重视我的私企老板一如招我进公司时一样的苦口婆心,以他老婆数次怀孕却数次流产最后终于保胎成功一路艰辛的故事对我晓之以情动之以礼暗示我离职。于是无奈地和C先生商量,他说咱回老家养胎,家里不缺你这点工资。
话说当时处于早孕反应期的我每日食欲不振恹恹欲睡,闻到油烟味都难受,所以掌勺的工作一直是婆婆在任劳任怨。婆婆炒菜喜欢加大量水煮熟,每一道“煮”出来的菜味道似乎都一样,而那些在他们看来用柴火慢炖出来的、味道极好没有任何浇头的浓醇的鸡汤鸭汤鱼汤,除了让我觉得有似有若无的海腥味外,也是提不起我的半点兴趣。我强烈想念妈妈做的菜,想念粉蒸排骨,想念酸辣土豆丝,想念莲藕炖排骨,想念热干面,想念锅贴锅盔,想念一切关于湖北的菜肴,可在这里,想找一家像样的湖北菜馆简直难如登天,勉强去些湘菜馆,而大部分的湘菜菜式在这里也被闽南口味改造多半,仅存少许湘菜的气息而已。
仅是家乡的那些菜名就如同一个个巨大的诱惑,让我日日求而不得地沮丧。于是,公婆甚至C先生都觉得他们把伙食开得那么好,每日大鱼大肉汤水海鲜地伺候着,而我还挑三拣四,一到吃饭就如临大敌,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关于我不吃地瓜粉的事情被传遍了所有亲戚朋友(地瓜粉即红薯粉,闽南人尤喜以此物勾芡,地瓜粉的梗来日再表)。而一个与我同期怀孕的本地媳妇,婆家吃吃娘家吃吃,胃口杠杠滴,在我公婆嘴里的口碑也是杠杠滴。我有苦难言,常常要求吃稀饭以打发三餐。
在我的再三诉苦下,妈妈实在忍不住从湖北跑过来煮了2个星期的饭给我吃。那段时间是我自怀孕后吃得最满足最开心的一段时间。妈妈回去的那天我偷偷地哭,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舍不得妈妈离开,想跟妈妈一起回湖北,却被以路途遥远不宜颠簸为由拒绝。第一次感觉到远嫁,也许真不如嫁的近好。
三
临生产时,妈妈从湖北赶过来陪我。1135公里,坐大巴需要13个小时,而妈妈硬是从湖北带了100多个土鸡蛋过来,这100多个土鸡蛋是妈妈挨家挨户问了买过来的。我跟她讲婆婆养了很多只鸡,鸡蛋应该够吃,真不够可以去市场上买。可妈妈一直说我们家的土鸡蛋都是小小个的,好吃营养也好!看着2大箱包装仔细的鸡蛋,看着妈妈朴实又笑意盈盈的脸,我却湿了眼角。
女儿的出生无疑让闽南的公婆心下失望,(女儿出生当晚婆婆找理由从医院回家一天,估计去调整心情,第二天还是过来了医院。而公公在我女儿出生三天后才第一次来医院探望)好在妈妈在身边,加上C先生对生男生女压根不在乎的样子,我心底还算宽慰。(后来儿子出生,看C先生溢于言表的开心,想起之前他在女儿出生时毫不在乎的模样,我说你是不是更喜欢儿子,他嘿嘿笑,说都喜欢。我盯着他看:敢情当时他对女儿的出生无感,可能只是他根本没做好当父亲的准备,一个孩子的降生在他心里压根就不是一回事!重男轻女的小心思还是有那么一点的。在此再次提醒妹子们:嫁闽南男人得特别留心,如果是非常重男轻女的男人或家庭,请慎嫁!)
当然公婆本也是善良的人,对孙女的爱并没有少,月子里的吃喝也没亏待我。可婆婆的观念就是月子里必须每天大鱼大肉地吃,只能吃少许的青菜,否则会产菜奶,孩子长得慢。其实闽南以前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观念,所以很多产妇月子里便秘得想死。新手妈妈的我已经疲于应付一个哭闹的新生儿了,哪会顾及吃多少青菜。而我妈妈会单独给我炒一些青菜加以平衡。当时的C先生极其不成熟,照顾月子的事情有两边妈妈操持,他只是多了一个爸爸的头衔,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两周后妈妈回家。我内心的孤单,一个人带孩子的艰辛与辛酸以及C先生的不甚上心,日益凸显,全部累积在我心上。这一度让我很是恼火与伤心,经常一个人半夜边给宝宝泡奶粉边暗自垂泪。而所有的这些,我周围居然没有一个能让我倾诉能跟我谈心的人。我的眼泪啊,在生女儿和儿子的两次月子里,流成河。如果不是远嫁,我是不是不会这么孤立无助?
四
并不是没有同龄人,而对于不善交朋友的我来说,我的世界与讲闽南语的她们总是有太多隔阂。而且成年人的友谊少了年少时的单纯和时间沉淀,总是多了一些顾虑和势利。从怀孕到女儿6个月我重回职场,这段时间我的生活是沉静而孤寂的。这期间我所接触到的基本都是C先生家里的亲戚朋友,他们无一例外的全部讲闽南话。年轻人还可以讲普通话,而年纪大一点的,他们基本上一句普通话也不懂。
婆婆以前没读什么书,普通话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也是不懂的。大多数时候是C先生和公公充当翻译,而他们都不在家的时候,我们的交流要回到比较远古的时代,比如我要找一件东西,我要比划半天,比如婆婆让我拿一件东西,往往我拿给她三、四次才能蒙对。再比如闽南话里的“有”发音同“五”,我下意识地理解为“无”,所以也闹过不少误会。有时候家里的亲戚朋友过来串门,刚开始考虑到有我在会用普通话讲,但讲着讲着就会不自觉地切换到闽南话模式,然后就剩下我一个人在那边看着他们翻飞的嘴唇保持我得体的微笑。有时候,婆婆会悄悄地跟C先生用闽南语嘀咕,我当然可以猜出是婆婆在告我的状,可是听不懂的我只有在旁边假装淡定。
女儿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学的依然是闽南语,所以很多时候对我的普通话置若罔闻。节假日的时候我基本都是整天和她在一起以强化她的普通话。好在小孩子的接受能力强,女儿上幼儿园之前已经能在爸爸闽南语和妈妈普通话之间自如切换。
而我,在这样的大环境熏陶下,还是没有学会说闽南话,实在归结于没有天赋(懒)(羞愧脸)。可是听懂80%完全没有问题,而婆婆的普通话也是进步神速,听说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现在公公婆婆或C先生或儿子女儿讲闽南话而我讲普通话,我们已然能沟通得相当顺畅了。只是张口就是普通话的我,依然是闽南人口中的”wa de lang” (外地人)。我时常问自己,我现在到底属于哪里人?我的归属感在哪里?
五
不要问我几年没回湖北了,我不会告诉你是四年的。
2012过年,女儿2岁多。我想是时候带她回去看看她妈妈从小长大的广袤平原了。对于一个连雪花都没见过的小妞来说,我都替她感到无限兴奋。可在飞机上她就给我来了个大大的囧。第一次坐飞机的小姑娘,在飞机起飞的时候硬是要尿尿,并且死活不肯尿在尿不湿上,必须要去卫生间。我耐心解释飞机刚起飞洗手间暂时不能用,但依然不能阻止她高亢的哭声回荡在整个机舱,乘务员哥哥实在看不下去了说你们去吧。我抱着她走在稍有颠簸的过道上,接受周围人同情的目光。
一下飞机,巨大的温差让我倍感不适,何况小屁孩,一到武汉女儿就开始流鼻涕。可是我们还要转2个多小时的大巴才能回到家,中途还要伺候女儿的吃喝拉撒,女儿累得睡着了,而我也是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外孙女第一次回外婆家,外婆高兴啊,煮了好多好吃的等我们回来,可第二天一大早我跟女儿都上吐下泻,浑身酸软。医生说因为水土不服。土生土长的湖北妞居然在湖北水土不服了!有没有天理?
带我女儿去我的外婆家,我外婆把最大的那个卤鸡腿放到我女儿的碗里,可是她拿起啃下第一口就立马扔回碗里,随之哇地一声大哭,边哭边用手去抹嘴唇。你猜的没错,被辣哭了。我的女儿不适应我的饮食习惯,一如我初嫁时不适应闽南饮食。
大年初三C先生赶过来跟我们汇合并接我们回家,女儿看到爸爸的第一眼竟然哗啦啦地哭了,眼泪鼻涕一大把,敢情她爸爸是她的亲人,咱娘家这边一大屋子的人就不是她亲人了?她问她爸爸什么时候回家,似乎玩雪的快乐和被一大家人捧在手心的宠溺都不要了,要回家。这终究不是她的家了,我的故乡于她而言只是异乡而已。
再后来,大弟在深圳成家立业爸妈也来到深圳,小弟在上海求学,湖北于我而言,就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了。而那些春日里随风摇曳翻滚的油菜花,夏日池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花,秋日艳阳里成片雪白的棉花,还有冬日里在寒风中肆意纷飞的雪花,都成了我再也回不去的曾经。
你问我到底要不要远嫁,远嫁到底利弊如何,我没有办法告诉你确切的答案,就如到底要不要去大城市闯荡这个争议一样,总归会有正方和反方,而我除了远嫁还是那个拖家带口来到深圳以期开创新生活的人。(至于C先生跟着我一起闯荡深圳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待续)。
过得幸不幸福不仅仅只被远嫁或大城市所左右,生活的智慧和态度才是更重要的因素。各种生活都有它的道理,个中滋味,各自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利弊,也必然都有得失。知足常乐也许更好。
而我,还行走在这诸多的体验当中,待生活把我打磨得足够睿智,或许我们再来辩论利弊,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