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重读:《有文化的文学课》

今天下午,网上订购的新书到了。北大教授龚鹏程的《有文化的文学课》,这是我第二次购买此书。两次购买同一本书,在我这是第一次。这也是我今天要简要介绍此书的主要原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先来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龚鹏程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书腰的正面称其为“北大名师,台湾才子”。其特点为,以慧眼卓见,一反以往文学叙述的模式,让文学在传统文化里涅槃重生。

讲到文学,寻常所见,要么是介绍作家作品,要么是以历史分期法看文学,《有文化的文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建了我们曾丢失的文学观。

它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历史传承、思想个性等方面分析文学的特征,探赜中国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朔本正源的过程中,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中,纠正了一些流传已久的错误观念,提出了很多创新性极强的见解,读后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效。

我自幼热爱文学,读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学的解读,接受了许许多多关于文学的各种观点,而龚鹏程先生在《有文化的文学课》阐述的观点确实与众不同,让人读后感觉耳目一新。

打小就认为,文学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文学,从未真正想过这里面还会有什么区别。但是这不是告诉我,文学并不是文化的全部。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做文学,效果会完全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可以找来此书一读,一切了然。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本书其实在15年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而且是一气呵成,也留下了读书笔记。看到我经常随身携带着这本书,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很好奇,就拿过去翻看,仅仅数页,就开始向我借阅此书。这样有些投其所好的要求很难拒绝,就同意了。

书我早已读完,也不着急催着他还书,后来工作变动,我们就很少见面了,偶尔想起此书,但也无由催他。工作数次更迭,距离越来越远,有一次他打电话要还书,邮资与书价略略有些相当,就直接将书送给这位前同事了。

知道这是一本好书,心理也是时时惦记着。某一天在网上购物,有一次看到此书,顺手拍下,书又回到身边。不过之前读书做记号和眉批却是再也不能回到我身边了。基于这一条,自己读过的书还是不要借给别人的好。

好书不厌百回读,既然再一次购买,就当新书再读一遍,虽然往日阅读这本书的情形和思绪不会在重现,但是带给我的提示却同样不会少。这就是好书重读的乐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