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怀记
年末友人曾言,戊戌火墓年是大师陨落的一年,我是曾不信这些的,然则接二连三的惊闻噩耗,一文一武,大师的离去,仿佛这是一份解不开的魔咒。金庸先生逝世的时候就想提笔写点什么,碍于我又懒又忙,于是搁笔了。今番又闻于敏先生逝世,实为不吐不快,故胡乱记录一二,以缅怀大师。
我尤记得多年前的寒冬,对坐在火炉边上看着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配有插图版的书,破卷的前后几页书页,文字已是不可见了,然而我却读的津津有味。那时候并没有发达的互联网,就连手机也是稀罕玩意儿,电视机之类也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看书了。我是随父母漂泊来的,生活本不富裕,也无有什么书了。好在那时候唯一娱乐也就是看书,房东旧柜子里留下了一些旧书,诸如《岳飞传》,原名我是记不清了,还有《红红的雨花石》《笑傲江湖》之类的。后来又与其他人换着读,大多是武侠小说。
金庸先生是我认识的第一位武侠大师,所读的书里也很喜欢他的作品,后来有了电视,翻拍的作品大多也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后来科技发达,娱乐多了起来,惭愧是却没有静下心多读书了,至于几年前和一朋友聊天,她告诉我说:读书我只读去世了的作者,那些沉淀下来,经久流传下来的作品,然而金庸先生是例外,不曾想她对金庸先生评价如此之高。至于后来我接触的多了,对大师们有了一些了解,倒是仰慕那个璀璨的时代了,早先有鲁迅先生,后有老舍,巴金,茅盾先生,那些出现在书本上的巨匠,还有如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这些大师们的情感,又如杨绛,钱钟书,费孝通,那些有故事的大师们拉近了距离感,更觉得亲切可爱又感人。然而说我是附庸风雅也好,或是套近乎也罢,但对于一个时代的仰慕,一代大师的钦佩,总归是一片神往的归宿地。
只是时代如同一去无返的大江巨川,纵然大师们在那个时代掀起了滔天巨浪,也终归会归于虚无。金庸先生是少有的健在的大师了,偶尔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总归还有慰藉,虽然对于错过了璀璨的时代还有遗憾,但还有想望与联系。
于敏先生是我了解为数不多的国防大师,除了耳熟能详的钱三强,邓稼先,排下来就属于敏先生了吧,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一则对大师们了解有限,还有许多隐姓埋名的大师我并不知道,二则是纯属个人喜好。对于氢弹的认识是我小学就有了解了,但那时候只知道是最厉害的炸弹,至于什么威力,我是没有概念的,后来长大了,对这些了解更深刻之后,对大师的景仰之情无以复加,比如于敏构型造出了世界上唯一可以长期保存的氢弹,这有别于国外的TU构型。而得益于于敏大师的天才构想,不仅打破国外的垄断与讹诈,反而超过了他们,真是让人扬眉吐气。也有着深深的自豪。当我们能安静的坐在窗前看书,感叹岁月静好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一点也不静好,而我们享受到的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而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无数的大师默默的筑城了保卫家国的万里长城,只是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2—30年的隐姓埋名,为了家国富强兴旺,付出了一生的时光。
只是当下的时代太浮华了,浮华到淹没了大师的存在,这是可悲的事情。外界的花花绿绿太繁华诱惑了,我遥想小时候没有手机电脑的娱乐的时候,只有安安静静的捧着书,反观当下却很少能静下心去细细读书。这种变更也许是时代的缩影吧,小学生们大多开口闭口追星,游戏装备,各类头条也总是如浪潮一般的娱乐新闻,毕竟需要流量支持生存可以理解,只是娱乐圈的浮华大多是没有营养的junk food,诸如快手、段子、直播……那一幕幕火爆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眼耳口鼻,仿佛要让人沉醉不知归路,我想若是古代,这如玉体横陈的小怜劝齐后主高纬再猎一围一般无二。然而这样的时代是可悲的,诸如网上有人感慨: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倘若一代大师唯有陨落,才能让沉醉的人们有所了解,又很快湮没在爆炸的娱乐新闻中,这真的是太可悲了,我想起某明星代表国家精神领奖的事情,那么什么才代表着国家精神?这个时代可以没有娱乐,但不可缺少英雄。人生可以没有风月,但绝不可没有精神。这不仅是中华文化,精神品质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那让中华文化传承5000多年而屹立不倒的,才是真正的国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