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童年,似流水,一眨眼,滚滚向前;似梦,一晃而逝——讲述的是童年的短暂。都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讲述的又是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对于童年,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细回味自己的却又走进了孩子的童年世界。
人到中年,静思下来,往事仿若电影般放映而过,那些精彩的、冒险的、喜悦的、悲伤的,似乎都被忙碌的日常给蒙住了灰尘。独独爷爷奶奶慈祥的笑容,父亲严厉的鞭子,母亲温暖的怀抱时不时地闪现在脑海。长大后令人留恋的童年啊!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同学的记忆,幼儿园、小学阶段这两个时期是越发模糊的。同学聚会时,我们会经常提到初中或高中那会儿,谁谁谁成绩可好了,谁谁谁的才艺厉害,谁谁谁跑的快,谁谁谁球打的好……如此种种。好像没人会说小学时哪位同学的学习成绩可好了,仅有的记忆是:他/她可干净了,可调皮了。我们似乎忘记了在我们的童年还有学习这档事。那时的看书不是老师家长布置的任务,就是单纯地喜欢看书,喜欢书里的世界;那时的玩土、捏泥巴,用树枝做弹弓就只是给自己整些玩具,动手能力似乎是大家与生俱来的;那时的捉迷藏、鬼抓人、踢毽子、跳花绳等游戏是小伙伴们欢乐的世界,在这奔跑嬉闹中,我们的身体健壮地长起来;那时的唱歌跳舞弹琴多开心啊,上台表演获得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听到台下阵阵鼓励的掌声是无比的骄傲,印象中根本就没有父母亲的呵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真是自己的童年哦!
今天,孩子的童年里闯进了我们这些“不友善的教练员”,我们指指点点,他们好像在完成一件件大人给予既定的的学习任务中度过的:课本学习是任务,看书是任务,因为要看到成绩;唱歌跳舞弹琴画画参加培训班,也是要完成的任务,因为要考级;体育运动是任务,手工实验也是要认真去执行的任务,因为大人给它们冠上“能力训练”的名词,有“训练”当然就有“考核”了。
童年是一生的基石,我们似乎都这么说。可我们对“基石”的理解又是如何呢?我们童年的“自然的热爱”演变成了“技能塑造”。我们仿佛忘记了我们的童年,没有仔细回味一下它,却带着来自这个这个社会的成年人的想法匆匆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童年世界,他们一生的基石应当是什么样的,我们好像好没搞清楚。我们既然是“教练员”,那么就跟随这个社会的“训练体系”的大流吧,这个充斥着“成功论”、“竞争论”的大流吧。让孩子似懂非懂地成为我们的战友,“励志”地一路向前。可问题是:当他/她将来回首他的童年时,这未必是他/她满意的“基石”啊。
作者: 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