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培养孩子这些小习惯,让专注成为一种本能
家长要有个好心态,正确看待训练中的高原现象,家长要纵向比较而非横向比较自己的孩子,训练的规格要严格气氛要轻松,训练一定要规律化。
1.设置“专注力警察”,发展内在自控力。
要求孩子做作业时“五到”,口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多感官协同活动,有利于增强孩子记忆力,理解力和专注力。
设置“专注力警察”,孩子在做作业时看到“黑猫警长”,马上就集中注意力。
用环境的力量实施心理暗示,家长做好榜样。
找字联诗句。
训练聚精会神的游戏:玩扑克牌,看牌变动位置,找出看到的牌;听故事,听到“一”举左手,听到“小”举右手。
2.写作业磨蹭?让孩子养成这几个小习惯
改变考核指标。不以时间为考核标准,而以任务完成程度作为考核指标。管理模式要让孩子看到利益。利益驱动是一条铁一般的法则。
分段作业法。要符合孩子的时间规律,如果时间太长,孩子潜意识里就会把做作业看成漫长而遥远的过程,既然遥远,不去拖沓。所以必须把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小目标很快能实现,实现后就能得到受益,精神状态自然不同。分段作业时,应逐步延长每一段的时间,这也是训练提升专注力的一种方式。
3.代币奖励法。代币法解决了不可能每次奖励都让孩子感兴趣的问题。第二个是起到了激励孩子重复出现良好行为的作用。
4.王乌龟与兔子的游戏。一会儿用乌龟的速度,一会用兔子的速度变化运动的节奏。作业拖拉,做事磨蹭是一种基于内在心生理、心理因素,受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影响,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家长一定要有耐心,改变一种不良习惯可能需要数倍的时间。再有就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要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3.重新认识无关紧要的“小事情”
用大数据教育孩子。
通过统计分析找到低级错误的规律。
家长别好心办坏事,你替代了孩子的行为,孩子相应的能力就发展不起来,作业是给孩子做的,不是给家长做的,作业是他的事儿,不是家长的事儿,这个边界一定要清楚。
用正确的方法帮孩子检查作业,孩子写作业不要全程陪同,应该让孩子独立完成,然后再让孩子自己检查,而不是家长一开始就帮忙检查。只告诉有错题,让孩子自己看。
训练孩子的自控与专注能力,家长需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做完自己检查,设置“查”字牌放桌面,起到监督作用。
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减少低级错误的训练方法:
圈数字训练法,提高注意的分配能力和扩大注意的广度。圈3,圈3前面,圈3前一位7。圈3和7中间的偶数。3分钟内完成一种训练,连续训练20分钟,每天1-2次。
抄写训练,抄一组数字,抄一组大小写结合的字母,抄字母数字组合。
4.让孩子不再丢三落四的乒乓球游戏法
丢三落四问题不在记忆力上,是自身注意力容易涣散,加上缺乏良好的环境熏陶和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一种不良生活习惯。整洁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秩序感,凌乱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以混乱感,要想改变孩子丢三落四的行为,请先给孩子提供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丢三落四的另一个原因是父母过多的包办,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打乒乓球拍,平放在胸前,保持平衡,不倾斜,然后把乒乓球轻轻放在球拍的中间,球拿稳后,球放稳后拿开手,目光一直专注于乒乓球上,让乒乓球放稳之后开始计时,直到乒乓球从头球拍上掉落。
5.几个小方法轻松培养孩子的时间感
一种是利用沙漏训练时间概念,先观察五分钟,随着练习时间的不断推移,可以逐步延长到十分钟,20分钟。做游戏时,由一名家长担任主持,一家人一起看时间的流逝。
第二种方法是和孩子一起。做时间规划,孩子是主角,家长是配角。项目要有主次之分,学习活动是主游戏,玩耍是次,次不能占主。在规划中一定要安排自由活动的时间,它是一种诱因,一种奖赏。主被拖延,次的时间就会被压缩。
第三种方法是让孩子主动管理时间,什么时间干什么,要由他们自己做主,越催越慢,再催熄火。因为家长反复催促,家长变成老板,老板催伙计干活,伙计就想偷懒儿,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就转换了他们的角色,让他们自己当上了老板。一定要划清界限,把事情分成你的,我的,各干各的,所有一切活动都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