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消息,“科技部权威发布”了一周的“164家独角兽企业榜单”,被科技部正式澄清非其“官方”行为。
“榜单”出炉后,各大网站纷纷将“科技部权威发布”几个字“装裱”得分外惹眼,科技部似乎也“默认”了自己的这种“权威”。但慢慢地质疑声音越来越大,从支持“模式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到榜单遴选标准、上榜企业实力资质,最后竟有人直指榜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作出欲“深挖”发布者“资质”的架势,科技部终于坐不住了,澄清说“榜单”乃下属事业单位火炬中心所为。
前些时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各式会议上,常常听到诸如“独角兽”、“瞪羚”等用于“修饰”企业的新词,问了度娘才知道所谓“独角兽企业”就是估值超10亿美元和未上市的初创企业。既然定义明确,甚至还有量化标准,对于“独角兽企业”的认定应该极其简单,何来争议?问题当然还要归究于榜单的“质量”。
这些年,各类榜单满天飞。儿子高考时还让老爸见识了一把五花八门的大学排行榜,诸如“武书连”版的、“校友会”版的等等。沉寂了许多年、被官方明确废止了的“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仍然每年被“热捧”一阵,荣登一些官方媒体的“重要新闻”。近几年有些“时兴”榜单,像“创新指数排名”一类,甚至出现到某些“政府工作报告”中。
靠一些所谓“官方”或者“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抬举”起来的各类榜单,怎会挡得住人们的吐槽与质疑?“我兄弟的公司比我还差一截子,却上了榜。”听到这种话大多只会不屑地瞅一眼“榜单”名称而已,但很少有人质疑“上缴税收”一类的排名,那可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