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附能的高效对话》里讲到人的思路有两种逻辑形式。第一种是自我认知和发展,第二种是对他人及社会的贡献的付出。第一层逻辑和第二层是属于漏斗式关系,对社会的付出和贡献会反哺自我成长。读到这里,思考自己,难道已经到了第二个层次了吗?
从最近做的公益咨询和参加JA的CG课程来看,我正在尝试讲自己的知识技能才干做一个输出。如果我恰巧知道的又是别人需要的,我想我非常乐意分享给需要的人。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就是资源的共享互通吧。
从2月份回来上班后,因为自己的留意和机缘,我加入了菲凡说公益团队的第二期公益咨询活动,分配了六个在校大学生做线上一对一咨询。刚开始我有很大的心理障碍。因为我真的不是很自信,也没有把握能够帮学生理清思路。这也是我在学习了新精英的生涯规划之后第一次尝试把我的知识和陌生人进行分享和输出。
因为一开始就定位是全程语音讲解,第一天我比较紧张。自我介绍的时候也反复强调自己的兼职,恰恰欲盖弥彰的掩饰自己底气不足。然而咨询一圈走下来,因为用到一些工具,觉得还是对来询者有帮助。而且是公益,他们自然也不会提太高要求。第一次学生给的满分评价,评语说我人好。算是给自己的一个安慰吧! 然而凡是力求完美的我也清楚自己还有许多不足。
到了第二个学生我又开始自我设限了。因为对方本身学校不错,家境不错,也已经有一定打算。对于相对优秀的学生我在心理上会觉得hold不住。于是我在之前打电话给资深老师,一度想打退堂鼓把这个case扔给她,可终究没有说出口。只是请她给我一些思路。然而之后一圈走下来,感觉也还不错。虽然并不是非常流畅,但是也给到学生工具让其自我探索。从这个case开始我便意识到,其实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未来想做什么都有答案。只是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在万千思绪中把自己抽离出来看到重点和发展方向。也因着我开始看《被附能的高效对话》,此后的几个学生中,我尽量利用话术来引导他们,尽量不做评判。后面几个学生中有印象的是一个完全不从事本专业,因广告学导师的关系进了广告公司文职实习去了的同学。她的问题点能通过一些梳理就比较清晰。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另外在职业的选择上也告诉他们行企职三者的关系以及如今的一些热门行业和投简历时需要的技巧。另外有一位同学在毕业后做着一份自己并不那么热爱的事情。其实是怎么看待兴趣和能力的问题。最后一位同学也是摸索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这些未入或者初入职场的人有一些共性是职业的基本框架和概念比较没有。通过一提点,他们立刻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一个结构。
通过这次的六个咨询case,我觉得我把我的生涯规划课程做了一次运用。对所学的知识也加深了在脑海里的印象。此外我还意识到在咨询中,把注意力放在全身心的关注来询者显得尤为重要。当你学会认真倾听,尝试进入对方的心,你会感受更多。也能多从对方的角度更精准的剖析和挖掘真正的需求。第三,我认为在来询者讲完他的主要问题后,咨询师复述客户的问题也很重要。此类复述能帮我们再次确认来询者的问题点,进而为后面的深入挖掘做准备。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作为一名生涯规划师,我希望可以走的更远。未来也许并不一定从事这个职业,却可以通过这个职业让我接触更多的人,助人自助,提升自我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