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合规服务实例
案例一:某国产品牌因成分未备案被处罚,律师协助完成合规整改
背景:某国产护肤品牌因在产品中添加了一种化妆品原料,但未按规定完成新原料备案,被当地药监局查处,面临罚款及产品下架风险。
合规服务过程:
法规分析:律师团队确认该成分属于“新原料”,需完成备案并提供安全评估报告。
紧急备案:协助企业整理毒理学数据、稳定性测试报告,并在30天内完成备案补正,避免进一步处罚。
内部合规培训:帮助企业建立原料审核流程,确保未来新品上市前完成成分合规性筛查。
结果:药监局最终降低处罚,涉事产品在补充备案后恢复销售。
案例二:进口化妆品因标签翻译错误被海关扣留,律师介入化解风险
背景:某国品牌防晒霜因中文标签将“SPF50+”误标为“SPF50++”(国内法规无此表述),整批货物面临退运风险。
合规服务过程:
标签合规审查:律师确认“SPF50+”为国内标准表述,企业误用本土标注方式。
紧急整改:协助企业重新印制符合中国法规的标签,并在海关监督下完成贴标。
法律申辩:向海关提交原厂证明及更正说明,证明产品实际功效与标注一致,无虚假宣传。
结果:海关允许整改后放行,避免巨额损失。
案例三:直播带货宣称“三天美白”,律师协助应对市场监管调查
背景:某网红在直播间推销一款面膜时,宣称“使用三天就能白一个度”,被消费者投诉至市场监管局。
合规服务过程:
证据固定:律师调取直播录像,确认主播话术超出备案功效范围。
应对调查:提供产品的功效评价报告,证明其具有保湿和轻微提亮效果,但无法支持“三天美白”的夸张宣称。协助品牌方发布更正声明,承诺加强直播话术审核。
合规培训:为企业制定《直播营销合规手册》,明确禁用“治疗”“速效”等违规用语。
结果:市场监管局认定构成虚假宣传,但鉴于企业主动整改,从轻处罚。
案例四:儿童面霜检出禁用成分,律师团队协助企业召回与危机公关
背景:某儿童品牌面霜在抽检中被检出微量禁用成分,尽管未超标,但违反《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的禁用要求,引发家长投诉。
合规服务过程:
产品召回:律师协助企业制定三级召回方案,下架涉事批次产品。
法律风险评估:确认该成分在成人化妆品中允许使用,但儿童产品严格禁止,企业因内部审核疏漏导致违规。
危机公关:配合药监局发布安全说明,承诺升级配方并补偿消费者,避免舆论发酵。
结果:企业被处以罚款,但因主动召回和整改,未造成更大市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