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六朝美学》作者:袁济喜
001、曹丕说“文本同而末异”,只要把握住文学本体,那么对它的具体体类的辨析也不妨详尽些,只要不失之混杂、苛辞就行。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关于文体辨析的基本思想,作为广义的文体才有别,但就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而言,则有其同一性。
曹丕在强调文本同而末异的同时,提出诗赋欲丽,和书论宜理等文体思想,表明他已经开始区别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在文体上的不同之处。
002、在两汉时代,“文学”指儒学,“文章”则只指辞赋之作,是文学的附庸,至于文学体材的辞赋有什么特点,在当时无人重视。
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基本上划清了当时和后世通行的广义的文学题材和两汉所说的诸子、六艺类的界限,而且把前两类(书论,奏议)归纳为无韵之体,后两类(诗赋、铭诔)为有运之体,已经隐含着区别散、韵之体的意思在内。
他的文体之变奠定了魏晋南北朝文体辨析的基本思想。
003、曹丕之后,从缘情说角度来分别文体的,当推西晋的陆机,他把文体分为十体,更加强调文体的情感性和形式美,在他的文体论中,两汉的教化说已荡然无存。
004、与陆机差不多同时代的挚虞,撰《文章流别志论》,专门论述了文体问题,他一方面承袭了汉代《毛诗序》的教化说,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文体辨析中,又对曹丕陆机的文体论作了相应的发展。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受他的影响很大。
005、刘勰《文心雕龙》上半部25篇,除头上五篇为全书枢纽外,底下20篇都是采用文体论形式来论述该体的作品,它的分类更加细腻,分了33类。
《文心雕龙》对各种文体作了综合考察,既吸取了曹丕、陆机等文人论文体风格的特点,又广泛借鉴了挚虞研究的各类文体源流,评述作家作品和释名定义的观点,使自己的文体辨析思想更加缜密细致,代表了魏晋南北朝六体论的最高理论成就。
006、今之常言,有文有笔……文笔之辨
文笔之辨,主要通过讨论文与笔这两种文体范畴的区别来阐发对文学性质认识的一种理论。《文心雕龙》的《总述篇》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种以有韵无韵来区别文与笔的观点,盛行于南朝。
这里的韵是指韵脚。在两汉时代,关于文笔一词屡见于《论衡》一书,只是这里的笔是指写作工具的笔,与南朝人有韵无韵的文笔区别是不同的。
007、文笔之分起源于文体的辨析,当时划分的标准就是压不压韵脚。最早在南朝发表关于文笔区别意见的,是刘宋时代的文学家颜延之,他把笔分为言、笔两类,从注重文章形式美的角度出发,把经典摈除于文笔之外。
008、刘宋时代的范晔,在著名的《狱中诸甥侄书》中,对文笔问题也发表过意见,认为文的音律不仅指压韵脚,而且还包括宫商清浊,音律上更为严格。
009、在文笔说上代表南朝最高理论成就的,当推梁元帝萧绎,他在《金楼子·立言篇》中,阐发了自己对文笔之辨的看法,集中代表了齐梁时期重视文学形式美的观点,认为文不单只有韵脚,而且还要有华丽漂亮的辞藻,抑扬悦耳的音律与婉约动人的情感相结合,方能构成真正的文,即使是笔,也要求神奇巧慧,即讲究构思的巧妙,以别于“直言之言,论难之语”。萧绎所述的文已经和今天我们所说的纯文学概念的标准大致相当。
010、声律论
随着魏晋,尤其是南朝时,人们对文学形式美的要求逐渐加强,汉赋骈文中讲究声律之美的声律之说也得到迅速发展。
永明声律说集中了魏晋南朝时人们对生命美的研究成果,它在传统诗歌声律美的基础上,自觉的提出了一套以“四声八病”为内容的声律理论,代表人物是沈约。
011、魏时李登著《声类》,开始以宫商角征羽五声区别字音,又有孙炎著《尔雅音义》,创反切法。
晋代吕静仿李登《声类》编有《韵集》。这些韵书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人们对当时声韵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