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昨晚20:40接到徐荣老公许勇走的消息,心情久久难以平复。50岁,正当年的年龄啊!如日中天,天妒英才啊!
徐荣是我们女同学中第一个结婚的,第一个生小孩的,连老公,也要第一个走。
在我的印象中,徐荣和许勇两个,都是不安于命运的安排!胜天半子!
当年毕业时,徐荣已经进入编制内,进了大埠乡镇上的棉花收购站:所谓的吃皇粮;许勇当时父亲是主任,许勇又是棉花站的会计,比徐梅大一岁。当年的许勇中等身材,体态墩实,时尚好客,又爱交朋友,唯一有点不足:说话有点弹舌子。
徐荣父亲是当时大埠村的村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上初中的时候我们见了老师和校长,如老鼠见猫,瑟瑟发抖,不敢正视,躲避着走。
而徐荣家的歺桌上,校长、老师已经是家中常客,与父亲称兄道弟了。只记得临临毕业时,隔三差五,都要交50元资料费、各种巧设名目的费用,而徐荣从来没有交过一次。
徐荣:中等身材,有点欧式立体的面貌,高挺的鼻子,饱满润泽的嘴唇,最吸引人的是光洁饱满的额头,唯一不满意是眼睛单眼皮,鼓眼泡,细长。走在路上,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从小言传身教,情商高,接人待物,礼貌周全,特别会来事。
结婚,生子,日子如水一样的缓缓流淌。
其间,徐荣许勇所在的棉花收购站解体,下岗。徐荣在大埠街道上父母的房子里开理发店,又自己做白酒卖。每次回老家,都去她那里叙叙。
言语中,她流露出向往城市的繁华,不想呆在现居地,认为地方小,限制了她的发展。
其实,我在襄阳城内,也是在做着最低层的生意,辛酸苦辣,白眼欺凌,苦不堪言!唯吾独品。我当时又多么的羡慕她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何俱别人的眼光?最主要的,天时地利人和,不用交房租,生意做好,努力做到行业第一名,可以扩大经营范围!农村市场也是很大的!
可惜她看不见,只是被表面现象蒙敝了。当时也循循善诱,开导过!可是她一意孤行,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陆续进城,还是开理发店,二年;又辗转在渔粱洲桥头开面馆,24小时营业的那种,没有几年,太劳累,许勇得了高血压,又停;又去开歺馆,一下子就是一幢房子的酒店,铺的有点大,起点高。
我是从小生意一步步走过来的,见证过许多眼高手低、信誓旦旦,信心满满的创业者,一上来求大、求全、求高……第一天:兴奋过度;一个月,水落石出,不是想象的结果,理想与现实隔着太远的距离:落差大,失落;三个月,惶恐;勉强支撑七八个月,失望透顶,放弃了。
其实再大的生意也是从最小、最熟悉的行业做起来。严控开销,全力以赴,最重要的是收入大于开支,才能结盈。要有长期的心态:一年是起点,三年站稳,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做大做强了!
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跑的。不二的最捷径路:由自己的亲人带领。可是又有多少那么么幸运的富二代呢!
听说徐荣开歺馆亏了十几万,(1996年,十几万,光是在襄阳买十套房子,也不错了)又浪费了时间。接着去卖瓷砖,又去卖保险……
许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正经事儿干。放不下身份。打工舍不下脸,做生意,失败,一直幌当,幌当。
灵堂设在方集老家的房子里。灵堂上的照片还是许勇栩栩如生的样子!黑头发!是出车祸,与大货车相撞,副驾驶当场死亡,徐勇开车,还经过抢救,无力回天。
十月六号的天气,又连续下了二天中雨,连老天也在哭泣,本来是最美好的年龄啊!
儿子披麻戴孝,穿着素衣,叔叔阿姨打招呼,事件一下子把他推到前排,一下子逼迫他长大了!成熟为一个男人!
徐荣戴了一顶黑里镶有白边的针织帽,黑色的棉服,越显得瘦小,脸上已呈现老奶奶神态了。
我不忍直视!从此以后,她没有靠山了!
以后她每每看到许勇的照片,会哭吗?
我大姑,那一年,我22岁。过年去过年。大姑61岁,那年姑爹有病去世。大姑那么大的人,当着我的面,每天用手绢擦眼泪,一提就哭,从早到晚,没有一年,大姑也跟着姑爹去了!
多年的夫妻,早如共同生长的树,互为拥有,融为一体了!生生的断开,估计得要半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