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日常规
1 极光单词:10分钟
2 罗辑思维:我们看问题的两个视角。
第一是成本视角。这是一个用来向外看的协作视角,就是反复问自己:我做的事情,是不是降低了交易的成本,让别人更容易和我达成协作?第二个视角是投资视角,这是一个用来向内看的成长视角。就是反复问自己:我所做的事,是不是沉淀进了我的品牌资产账户,从而可以有长期的复利效应?
请注意,想要拥有这两个视角其实并不容易。为啥呢?因为这两个视角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心智模式,就是不管我当下在做什么,我都考虑这件事的长期影响。什么是长期主义?这就是了。
3【东营行动派】21天打卡共读《非暴力沟通》时间:D8 阅读内容:第六章
打卡人:刘刚
阅读时间:7月20日
读书心得: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在使用抽象的语言表达愿望时,我们一般不会提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在另一些时候,听到“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我们并不放心。为了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希望他充分表达他的理解。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
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二: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问我大学的时候学习英语专业是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其实我仔细想了想,我当时被录取到中文系,觉得不好找工作,加上自己字写的不怎么样,就想转系。看了一圈,又不想学数学,觉得自己英语还可以,而且还有助于考证,就选了英语。本来觉得自己对翻译和语言学感兴趣,但真正学到胡壮麟的语言学,能把人枯燥地白发冒一堆。
有人说,兴趣有3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就是兴趣,让你好奇的东西,可以尝试一下;第二个境界是乐趣,兴趣被快乐地强化以后,就会成为乐趣,让你可以快乐投入其中;第三个境界是志趣,让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觉得可以投入一辈子。
我们几乎无法立马找到自己一辈子感兴趣的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年轻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好奇心尽可能多地体验一些工作,慢慢地在其中找到自己觉得有乐趣的几个,最后专注于其中的一个。
虽说我们可以多尝试,但每次选择都是有成本的。为了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个之前,不要做任何选择,一旦过了这个底线,就开始大胆选择。
其实真正工作了,你会发现自己专业不对口,或做起来提不起兴趣,如果想跳槽,想好了就去做;如果不想,就静下来,沉下去,发现工作的乐趣,而不是一边抱怨,一边还蹉跎岁月。
三:昨天看了撒贝宁的几个视频,确实控场能力很强。而且他和何炅一样,都有着很好的语言技巧和情商。从被北大保送到《今日说法》再到青年励志类的《开讲啦》,他一步一个脚印,走的非常扎实。
据说,撒贝宁的微信头像一直都是小王子,《小王子》和《梵高传》成了他警惕和反思自己的工具。
小王子看的星球越多,就越了解别人,越热爱世界;梵高认为苦难无法终结,人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曾经在那么不被认可的时候还坚持作画,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学着明白和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会让我们活的更舒心和通透。
正如宫崎骏所说:这个世界上可怕的东西很多,但是我们大家都来笑,笑声越大可怕的东西就越少,所有人都一块笑的时候,这可怕的东西就没了。
生活本来不容易,还是笑着活下去。
四:从撒贝宁的微信头像可以看出他的喜好。所以有时候我只要通过某人的头像,朋友圈分享的文章就能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对我们来说,朋友圈不是炫耀或吐槽的聚集地,而应该是自己生活的如实记录。你记到笔记里容易丢,写在朋友圈的东西丢不了。等到我们想回忆的时候再看看当初我们写的文字,应该会相当有感触吧!
五:晚上孩子在义乌前边演节目,过去的时候才知道是啤酒节,找了前边一排座,那个主持大哥一直在说:只要不是我们的食客请退到警戒线以外。索性去要了扎啤,花生米和一盘豆芽。本来想品尝下小龙虾,看着色相很一般,一盘要118,不划算。
喝扎啤的时候感觉冰一样,少喝点还可以,多了直接受不了。看节目的时候总感觉少点什么。想着在大学的时候,一群出去喝啤酒,都在吹牛皮,互损,那种酣畅淋漓感觉已经离我好几个世纪远啦!
六:看了一个特级教师写的文章,感受如下:
教师应该要有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每次开会用心听,认真记,要博采众长,把别人所有的长处、思考问题的结晶都学过来
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下来都有“教后”,每堂课都要反思。记学生的闪光点,也记自己的不足。
学而不厌、勇于实践是一生的自我教育。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多向名师看齐,自己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