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了一遍3D版“一代宗师”。
这是2015年初上映的,比2013年那版短了约20分钟,但故事讲流畅了,主线清晰,结构自然合理,理念也传递得更多了。
其实,镜头还是那些镜头,就是重新剪了一下。
2
同样是王家卫,两个版本呈现出不同故事。表面看是剪辑问题,实则是导演实现意图的能力问题。
在2D版中,他想讲的东西太多,影片主线不清晰,想表达什么需要事后阐释,才能让观众明白;在3D版中,他做了收缩,中规中矩讲故事,于是好多了。
人的野心总是大于自己能力,往往想法很多,但实现想法的能力不够。
有个同事曾引述前辈的话说,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坐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位子上。
即使王家卫这样的高手,也不能例外。
在现实中,极少有人能力大于野心,在自己能力尚未充分发挥之际就主动止步。能做到能力与野心相配,已经非常非常难得了。
3
我主业读武侠、读金庸,拿武侠看,也是如此,绝大部分人都是能力不及野心。
在金古梁温黄五大家中,黄易不太熟,不评价了。
梁羽生从中期就显出颓势,《狂侠天骄魔女》这样的超长篇反不如前期《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再往后只是重复自己。
古龙不少小说都虎头蛇尾,虽有些是因态度不严肃,拿了稿费就不认真写了,但有些确是开篇铺陈想法太多,以至无法收场。就连巅峰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于我看来也是前工后拙,更不要说那些根本没写完的。
温瑞安中后期开始就胡乱挥霍才华,不想着让自己的作品有始有终,反而枝叶蔓延,写得到处是坑,对代表作也不珍惜。“说英雄谁是英雄”、“四大名捕”系列都有始无终,不仅无终,而且烂尾。
只有金庸,在还没露出颓势前已经收山。六部超级长篇,一山更比一山高,到了“鹿鼎”,知道已无法超越,遂果断封笔。
可能唯一能力超过野心的是还珠楼主,一部“蜀山”肆意汪洋,写了四百万字仍未到大高潮,若非新朝建立,不知要写成什么样。真是可惜了。
4
“新鸳鸯蝴蝶梦”有一句词:知多知少难知足。
一般人大约是知道多少的,但往往不知足,即使知道能力局限,但野心与想法如野草般不可遏止地生长,最后却不可收拾。
日前曾与同事讨论,日本侵华,败就败在一个“急”字,若徐图之如何?
蛇未必不可吞象,只是一口吃不下而已。故中国有识之士皆知道:不怕鲸吞,就怕蚕食。
但要让狂热的军人们知道在哪个时间点进到哪一步,实在是难为他们,因为他们此前每一步都是野心驱动带来了成功,如何肯承认自己能力有限而野心无穷?
范蠡给文种写信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唯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
范蠡比文种高明,就在这一句:知进退!
知进退者,自古以来不过范蠡、张良等寥寥几人而已。周相也算一个吧。
5
庄子说:唯止,能止众止。
世人多知行,不知止,除野心超过能力外,还有一份侥幸心理在。
就算知道能力不足以支撑野心,但世事无常,坚持一下,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就算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不会为了做什么而后悔,只会为没做什么而后悔……
类似名言警句太多了,无一不在指引着我们往前一步,再往前一步,直到走不下去为止。
其实,这也不错,否则不就成事事“佛系”了?但前提是抱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心态去做才好。
但若看开如此,往往就不执着于一定要做了,因为那时得失胜败荣辱意义也就不大了。
就象“天龙”中无名老僧所说,修习武功要靠佛法慈悲化解,但佛法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却又不屑去多修习武功了。
就是这么悖论。
6
说了那么多别人,自己亦无例外。
断断续续写了不少年武侠,其实没写多少字,超过十万字的按顺序不过“攻城”、“淮上秋色”、“夜深千帐灯”三部。
三部中,“攻城”写得最投入感情,“淮上”技巧最好,“夜深”最长,但最不好。
写了前两部后,野心膨胀,想在下一部作品中表达得更多,于是就有了“夜深”。
在最初构思中,“夜深”本是两个分别的故事,海贼与朴东青是一个,永兴城与长生教是另一个,两个都可以写成象“攻城”一样的独立故事。
我知道,如果把两个故事写成一部,难度要超过单独写两篇,也恐是能力不及,但人的野心没有止境,最终还是写在了一起。于是,就成了现在看到的“夜深”。
虽然在写作过程中强行将两个故事捏在一起,特别是通过结尾的万寿节大会来统合两部分,但“夜深”的结构仍是割裂的,一望而知。这也是“夜深”不象“攻城”和“淮上”那样完整利落、不如“攻城”和“淮上”精彩的部分原因。
这也是,能力赶不上野心、过犹不及的一个例子吧。
就以之为“夜深”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