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文坛巨匠,也是她的丈夫钱钟书给她的最高评语,她就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最后的一抹优雅--杨绛先生。
她与丈夫钱钟书先生真正活成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理想模样。
贤妻与才女,对于当世之人来说,似乎是鱼与熊掌,兼得不了。但是杨绛做到了,并且做得优雅谈定从容,并且做了一辈子。
是什么让杨绛把贤妻与才女淡定从容的做了一辈子呢?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是读书。
读书,对杨绛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
早在儿童时期,杨绛在父亲的影响熏陶下,就开始了读书,并且喜欢上了读书。
她读的书涉猎很广,但对文学和语言,她要特别的偏爱,在还未正式进入学校上学之时,在父亲的教导下,年幼的杨绛已经开始学习英文和法文,在天赋与努力的加持下,小小年纪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已经让人赞叹,这为她以后成为成功的翻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读书让杨绛的灵魂得到充实,思想得到丰满,那一本本读过的书,书中的知识经过沉淀,转化为她的智慧。
正是读书让杨绛的灵魂充实有趣,由内而外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这让第一次见到杨绛的钱钟书惊为天人,一见钟情。这一钟情就钟情了一辈子。
而此时的钱钟书,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才子了。
门当户对,其实并不完全是指家世,经济条件的对等,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精神世界的对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观相符。
好的爱情是双方成就彼此。一段感情要长久,那双方的精神世界要对等,也就是要势均力敌,这样才会平衡,少了这种势均力敌,平衡就会打破甚至失控,结果必然是离散。
世间男女感情,最初之时都美好,携手很容易,并肩一直走下去就难了。初时携手并肩而行,共同欣赏沿途风景,美好而惬意,但是走着走着,也许一个想看前方更好景致,脚步快了些,也许一个念恋此时风景,停下来欣赏,也许早时还会相互提醒要跟上,但是慢慢的两人之间的距离就拉远了,远着远着,两人就散了。
但是,杨绛与钱钟不这样。他们俩一直都是相互努力相互成就。
从新婚之后共赴英国留学开始,他们的步伐是一致的。虽然杨绛不是公费留学生,不能在大学正式听课,但作为旁听生的杨绛是非常努力的,他们的身影每天都出现在图书馆,汲取着知识,丰富着自己,更加充满智慧。
在英国,因为饮食的缘固,杨绛为了更好的照顾钱钟书,开始洗手做羮汤,虽然第一次做的红烧肉又咸又硬很失败,但多年读书成就的淡定从容,让她并不气馁慌张,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改进做法,第二次就让钱钟书吃得非常满意。这让杨绛成为最贤的妻迈出了第一步。
精神上的共同进步,生活上的相互照顾,让他们携手并肩一直前行。
钱钟书感念杨绛的付出,一直对杨绛体贴关心,虽然钱大才子文坛驰骋,但在生活上却相当笨拙,但即使笨拙,在杨绛下厨时,钱钟书还是笨拙的替杨绛打下手。
杨绛身体本弱,在生他们唯一的孩子阿瑗时特别虚弱,钱钟书为了让她早日恢复,笨拙的给杨绛做早餐,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最贤的妻也要爱人的体贴关心才能成就,即使做得不尽如人意,行动也是最好的证明。
杨绛并没有因为生女而停止前进的步伐。说起来杨绛成名还比钱钟书还早一些。
回国之后,杨绛积极投身创作,她创作的话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轰动一时,即使是现在,《弄假成真》还是话剧界的标杆。
杨绛的成功刺激到了钱钟书,让他有了创作《围城》的想法。杨绛很支持钱钟书的想法,在钱钟书创作《围城》期间,杨绛默默的操持着家庭,家庭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杨绛在话剧方面的收入。
钱钟书成功了,《围城》一面市,就引起了轰动,到现在《围城》在文坛都占有一席之地。
“婚姻好像一座城,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城外的人,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冲进去。”这是钱钟书在《围城》里的名言,但是他和杨绛的婚姻他却一辈子不想出来,并且乐在其中,非常享受。
对于杨绛来说,心里除了这个家,就只有读书了,再没有其它了。
读书是她一生的事业,读书让她思想充实,充满智慧,内心获得真正的安定平和,一生处世都淡定从容,优雅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