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的第六天,应朋友郑越的邀请,组团再次前往北京设计周“心中势”的主场柯里栖地,去参加郑燕老师的《My Impact工作坊》。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温度正好。郑燕老师先邀请大家来一段左右脑协调操。
回想起来,这几个热身活动其实很重要——因为唤醒了身体,会帮助演讲者调整到一个自然舒适的状态来表达。郑老师也分享,西方的很多演讲训练通常是从内容入手,但是根据她的经验,如果从形体、仪态、表情和声音入手的话,对于演讲效果的提升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第一个部分,是两人一组的镜像练习。一人作为演讲人做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另一个人作为搭档帮忙录制,并且在之后的讨论中反馈自己对演讲人的印象。这种好像镜子的反馈以及其中产生的落差,会引发演讲人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内在探索。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在IPMT的健康社区工作坊中,亚历山大老师提到,我们需要借助他人,需要社会的集体来帮我们看见自己的阴暗面(有待发展的部分)。看来集体共修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以及组织意识进化的层面,演讲这样实用的技能也很管用呢。
一些立竿见影的小Tips 包括:
- 双脚抓地,分开站立,全身挺拔直立——这样能够更稳定地站在地上。
- 手放在腰部以上的位置,自然加入一些动作——可以增加气场哦~
第二个部分,是介绍“My Impact:影响力从何而来?” 简而言之,由心而发,展现真实的自我。我对这一点简直不能同意更多,因为我本身就是这种风格的受益者。我之前曾根据自己的经验和U型理论设计过一个演讲工作坊,其实也是强调“由心而发,自然流现”,发展自己的风格和内容而非拷贝专家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闪闪发亮的地方,让它自然呈现、将它分享给大家就好了。
事实上,但凡流传久远的名作,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字画戏剧,都有这样的特点在——因为用心真诚,而能以生命影响生命。叶嘉莹先生就说:“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心发感动的力量。” 而在演讲的过程中,当表情、动作、声调和语言内容能够匹配起来的时候,叠加产生的影响力场就更广阔一些。 同样的,在这个部分的练习中,我依然感受到,借助他人的反馈和自我反思,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精华萃取得更纯粹一些。
回想起这个部分的练习,我头脑中其实出现了物理学中的波长图的景象。表情、动作、声调和语言内容的一致,其实是我们内在的调和与共振,叠加形成能量波。内在越整合,波长就会越有力量;当波长Hold的场越宽广,振幅越强,就越容易去向下调整和影响他人的场,表现为更容易引发外在(他人)的共鸣。 果然“内圣外王”才是硬道理~
第三个部分,是超级实用的三个日常练习Tips!
- 腹式呼吸以及发音
- 靠墙站立
- 带着情感地每日朗诵
(以上练习均为每日10~15分钟,靠墙站立甚至可以延长到半个小时)
郑燕老师介绍了一个“偷懒”的妙招,就是:把三个融合在一起来练习,每天靠墙站立带着感情用腹式呼吸的方法朗读15分钟~ 试了一下,靠墙站立还是挺累的……双脚跟并拢,脚跟、臀部、双肩以及后脑勺都要贴住墙面,还要收腹用腹式发声,谁练谁知道!
虽然不难,但这是个考验意志力的活儿。年初上王子老师的声音课,其实王子老师也建议过非常类似的练习,甚至只建议每天1分钟左右而已,然而我是没有坚持去做的。不然今天就不会觉得用腹部发声那么费劲,声音也完全不流动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最好的方案,其实是在这三条之上再把古诗文吟诵加上,一石四鸟~ 练声音还能一块儿补上文化课。
最后,我们以“我听到……”“我看到……”和“我感到……”的表达而结尾。在U的练习和工作坊中,这也是常用表达句式,所以备感亲切~ 即便是这样简单的句子,对于成年人来说依然不是简单的练习。很多时候,很多成人把自己框了起来,一来对生活少了用心感知,二来也很难真实地表达自我(总是想要去说别人想听的,或者说觉得这个场合应该说的话)。当我们用这样的表达时,总是会更有意识地去关注当下,关注我们所在的环境,我们周围的人事物,我们自己,活得更加真实。 破壳而出需要刻意练习呐!
满载着半天的收获和体验,伙伴们集体移步到湖边的茶庵处,看景饮茶吃零食,也继续回味工作坊中精神的滋养。完美收场!
一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一边玩着一边探索自我可能性的事情,不由得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