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人热衷于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去进行比较。在学校读书时比较成绩,工作后比业绩,生活中比财富,比房子车子…
而且总是跟处在同一环境下,和觉得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比。大家都没有的情况下,和谐共处。如果别人有,自己没有,那就很容易失衡。
因此不管做什么,都要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不然会有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感,而比较是人们试图摆脱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
当然,如果是创业,这种忧患意识能激发斗志,有利于研发出创新型的产品和服务。
但对于个人来说,通过别人的眼光,别人的嘴巴来验证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我高你低”的比较基础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盲目比较往往是抛开过程只谈结果,最终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越热衷于比较的学生,很难做到静下心来去学习,情绪状态波动大,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最后也总因达不到心里预设的结果而信心受挫,继而更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当然这跟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性格要强且热衷于比较的家长,很难看到孩子的进步,也很少因为孩子的微小进步而欢呼雀跃。
只有看到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拉开比较大的差距时,才勉为其难地对孩子开口说一句“还不错,继续加油”。
盲目比较会容易产生“我很差劲”或“我很好”这样两极分化的“错觉”,导致很难客观且科学地去思考和分析差距背后的原因。
跟过去的自己比,循序渐进,有进步就好,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会经常跟学生说起。
就拿学音乐这事来说,你要想达到一般水平勤奋努力练习即可,但要想有突出的水平则需要一定的天赋加持。
可有些同学总会忍不住去与其他同学比较高下,而且是跟最好的同学去比,拿自己的弱项去跟别人的强项比,最后都沮丧地回来跟我说:“老师,我觉得我太差了”。
“我什么时候能像他一样学习扫弦啊?”
“他唱的比我好太多…”
“他会弹的歌好多,好厉害…”
可要是问他们具体觉得好在哪,差在哪,其实也很难从相对专业的角度说出个所以然来。况且像演奏乐器、唱歌等这样的音乐表达形式,也很难有具体的好坏判定标准。
技艺难度虽有高低之分,但音乐无高下之别,更多还是个人审美的倾向性。所以不能单以能唱多高的音来定义唱歌好不好,也不能仅仅用能弹多少首歌来定义弹琴好不好。
从学音乐这件事来说,重复练习的次数足够多很重要,毕竟没有量变引起不了质变。但如果积累的都是毫无质量、毫无深度和逻辑的知识和内容,那也只能是让自己停滞不前。
比较的目的应当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这些“错觉”容易只会让他们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
每次带学生参加演出,特别是那种初次登台的同学,上台前最重要的事,不是排练,而是摆摆正他们的心态。
我告诉他们:“站上舞台,能完整演绎出来,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第一次的舞台经验会对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会有很大的考验和影响。
因为搞不好,这第一次可能就成最后一次了。
他们紧张也往往是因为怕自己表现得不如其他同学,但是拿自己的“第一次”和别人的“很多次”去比较,那无疑是自寻烦恼。
看到的那些所谓更优秀的学生,就觉得自己差劲。但是却没有想到这些同学往往在练习量上的积累是远超于自己的,不管是平日的练习,还是在舞台锻炼,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才换来了这每一次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
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所以短线要和自己比,长线和牛人比。
学会用成长的心态迎接每一次挑战,在一次次历练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知足常乐,要允许自己慢慢变好,不要在盲目比较中丢掉快乐和自信,更不要在追寻幸福的路上丢失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