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骑着电动车去了168玫瑰园东校区,到达会场才刚刚8:30,没想到偌大的会场里却已经济济一堂坐满了人。
上午的学习从鲁子问教授的一堂课开始,这节课的主题是英文名著赏读,内容是《夏洛特的网》。
教授上的课究竟怎么样呢?
我也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去学习的。
相信现场的所有老师以及所有学生应该都是我这样的想法。
从个人的角度来听,我承认我的确学到了很多,譬如,大量的提问,不仅有对细节的提问,更有追问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在某一时刻,甚至觉得富有创意的提问真的能引领学生的思考。
不过,听了几十分钟,心中开始怀疑,我们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欣赏的是不是就是学生想要学习的?
如果是,为什么现场那么多的学生几乎没什么反应?
如果是,为什么被教授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几位学生站起来一脸茫然?
所以忽然有种想法,一节课的成功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提的问题多有水平,而是你能够激发学生去合作去提问去思考。
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不只是一名演员,也是一名编剧,更是一名导演,甚至我们还要客串一下制片人。因为就算今天这幕大戏演砸了,下面的戏该怎么演?值得作为制片人的我们深深思考。
下午听了三节课,第1节是浙江的张老师,第2节是上海的邵老师,第3节是合肥五十中的史老师。
课间休息的时候,同事们聚在一起随便聊几句听课的感受,有同事评价第2节课上的真是好,结构怎么怎么好,思路怎么怎么清晰等等。
旁边的王琪问我,你对这几节课是怎么看的?
我说我的观点和刚才那几位完全不一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越听越累,越听越不开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习应该是一件让人内心感到愉悦的事。
为什么我竟然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没有体验到所谓学习的乐趣,也许是我距离台上的老师太远了,也许是视力和听力都收到了影响,也许是我还没有学会学习,也许是今天学的太多思考的太多。
总而言之,听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累。
当然,我也强调了几句,不能因为我心中的感受,就说这节课完全的不好。听第1节课20%的好,肯定是有的。还有80%的不好,需要自己慢慢去思考。辩证的去看待一节课,不能因为我们自己心中的感受,就说这节课绝对的不好或者绝对的好。
昨天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聆听教育部专家许时升老师的点评。
按照套路,许老师首先给三位老师点赞,而接下来的点评真的是非常精辟,入木三分。基本上说出了我心中的想法,只不过自己本人水平有限,只是感觉不好,却无法从一个语言教育专家的高度用极其专业的理论说出来而已。
许老师讲了半个小时,如果整理成文字,起码3000字以上。如果在他那么多的信息中只抓取一句话,我想说给自己听的是这样一句话:
不要只是去问一名教师教的怎么样,而应该去问一问我们的学生究竟学的怎么样?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之所以学得这样累,80%是自己个人的原因,剩下的20%可能是因为这三节课并没有给我带来有趣的东西。
我的总体感受依然是,我在被提问,被布置任务,被动的去思考去写作。如果我是一个演员,也只是导演指挥棒下的演员,看不见生成,所有的表象如浮光掠影,一池秋风吹过,然后不知所云。
因为不好玩,所以玩不好。
于是,给自己一个最大的提醒:
一定要记得让自己的课堂有趣一点。
我有行走的姿势,你有欣赏的目光。
如果恰好在时间的某一刹那遇见,相视一笑,轻轻说一声,哟,还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