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仔学儿歌
婴儿学儿歌,边演边唱,促进宝宝的认知、语言和情感的发展。
儿歌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是帮助孩子认识事物、了解世界的媒介之一。儿歌,更是极具地方色彩,为孩子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我教仔仔学地方儿歌,为了韵律和谐,就用方言演唱,这大概是从仔宝第三个月开始的吧,下面就逐一分享几首简单的汤溪儿歌:
第一首,做粿(zhangun)
做粿,我们当地儿歌演唱时方言叫“zhangun(粘滚)。边演边唱,演的时候,张开婴儿左右手掌,接着一拍一唱,并适时添加相应的动作,吃的时候,把宝宝做的粿用手送到对方嘴边;藏的时候,送到怀中口袋里。歌词如下:
做粿做粿(zhangun)吃(qei)个着(zhuo),
做粿做粿(zhangun)藏(kuo)个着(zhuo),
做粿做粿(zhangun)分个某某吃吃(qei)。
这首儿歌最为精彩的,就是让宝宝懂得分享,而且演唱最后一句时,要根据在场的人物对象来确定,最好不要有遗漏,这是为人处世基本的礼节。因为汤溪有俗话:“分吃不匀抵杀人”,说的就是这个理!
我们仔宝做粿(zhangun)分享他人的时候,常常是开心得“咯咯咯”大笑。
第二首,对虫(daijiong)
对虫(daijiong),即“啄虫”。演唱时,让婴儿伸出双手的食指,使其对啄,若“啄虫”状。歌词唱道:
对虫对虫(daijiong)飞,
老鼠做窝猫拉屎,
开陈酒,杀老鸡,
接囡囡,归来嬉,
“嘟~”得下,飞过溪,
囡囡归来嬉。
这首儿歌的亮点在于,外面世界不平静,要提高警惕,会有“老鼠做窝猫拉屎”的捣乱,只有身边的亲人,才是对你最好的人,归来嬉,就会“开陈酒,杀老鸡”。而如果像猫对待老鼠,那就靠不住了,对吗?
当然,我们仔宝才几个月,不懂外面世界的险情。但是,当我把“囡囡”替换成“仔仔”的时候,引得我们仔宝开怀大笑。
对虫,是仔宝最为喜欢的儿歌,在饭饱睡足之后,他也会独自玩起了“对虫”,像模像样。
第三首,蜂叮了
演唱者两人以上,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人手背上的肉,人与人交错着捏牢,如蜂叮咬之状。当一人喊疼,表示已被蜂叮咬了,便爬上来,捏在上面那人的手背,如此循环着,演唱着。歌词如下:
哎~呦~喂~
哈盅㗏(意即:干嘛啊)?
蜂叮了喂,
爬上来㗏,
wong(意即:好)
这首儿歌最关键的是,教育宝宝学会避险。当被蜂叮咬了,就得爬开避险。
我们仔宝学这首儿歌,虽一脸茫然,但还觉得好玩。我想,这样强化多了,久而久之,今后自然也就懂了。
第四首,抽筋剥皮
这是一个似乎带有恐怖性的游戏。让宝宝扮演受害者,“凶手”的扮演者将大拇指和食指并拢,形成尖刀状,接着,将并拢的尖刀状手指,往嘴里哈口气,再拉起宝宝的手脚,并模拟抽筋剥皮的样子,然后一边手指在宝宝的手脚上下滑动,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这里就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抽筋剥皮,
叽咕叽咕哩。
版本二:
抽你的筋,剥你的皮,
罩(gai)上罩下罩笊篱。
歌词的第一句,可以反复演唱,只要宝宝开心。但演唱版本一第二句的时候,要选择宝宝手臂的胳肢窝下和大腿根上屡屡瘙痒,演唱版本二第二句的时候,将手掌形成爪,作笊篱状以罩住宝宝头部,再慢慢地滑向颈部,然后又频频瘙痒。如此折腾,宝宝在开心之余,因受惊而不停地在收身躲避。
我们仔宝,也许还小,起初满脸惊愕,继而似乎觉得还有点带劲吧,当被瘙痒后,则常常笑翻了脸,于是便开始摇头扭身。我猜想,防恐怖意识也许就在这时开始悄悄地萌芽了。
汤溪儿歌,为什么经久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的。试想,人生在世,安身立命,懂礼仪,防风险,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应该从娃娃抓起!
这也就是我教仔宝学儿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