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百块钱买盒月饼,回家打开一看,里面的月饼不大一点,即不好吃又不实惠,除了外表盒子好看,其余的一无是处。中国的马拉松也是这样。看似繁华,其实一团糟,破乱不堪。
针对这样现象。前段时间,相关部门出台新政,明确规定不再批准县区级单位举办c级标准马拉松。
规定颁布之后,众多卡标赛事应声下马,并引发取消效应,其中包括很多县级、地级的A1认证马拉松也纷纷跟进。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相关部门一刀切的新政策。各地跑友贬褒不一。支持者众。反对者也不少。
那作为30年跑者,十年马拉松经验的我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首先,阐明观点。
我是坚定不移地站在新政一面,坚决支持,相关部门痛下狠手,彻底铲除那些披着马拉松外衣,大搞各种名堂,花里胡哨,宣发叫卖声一片,赛后满地吐槽声。
支持有实力的省份,一心一意搞赛事的运营商,整合资源,净化环境,开发创办口碑赛事。
让那些即掏不出钱,又想薅马拉松羊毛的地方和掏空了心思钻营的一心一意的只为了赚钱的运营商滚蛋。
马拉松是马拉松,不是娱乐场,也不是逗你玩,更不是耍把式卖膏药;马拉松是42.195,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
在中国。在中国如今的马拉松。盛行着一种假大空的现象。
无论什么级别的主办单位。张口闭口都是以“万”人为计量单位。就好似低于万人抬不起头似的。
在这种万人心理的驱使下,五花八门齐上阵,东拼西凑,三公里,五公里,十公里,十五公里,,,,活生生的把一个马拉松搞成了马戏团似的。
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的,耍把式卖艺的,,,
可,到头来,真正的马拉松参与者仅仅500人。
更可笑的是号称江北第一县的万人马拉松项目都没能坚持到6小时,赛道上就没有选手了,收容车把关门拉回来了。
难道。这样的赛事不该取消么?
是呀!取消一些地方的比赛,取消一些大众参与的半程项目和所谓的迷你项目,有悖全民健身的方针政策。对那些认真投入训练,积极堆跑量的严肃跑者不公。
但,不姑息,不迁就,整合资源,办大赛,办好赛,提升选手参赛的体验感,降低吐槽声,方能符合中央精神,贴近民众生活。
对于。马拉松项目以外的赛事。建议归口文旅。
索性放弃“赛事”二字,远离什么“协”什么“联”。直接取名“活动”
“亲子活动”“家庭活动”“新人组合”“烂漫之旅”。。。,三岁组五岁组,八十岁组一百岁组,,,,等等等等,实在不行再搞个创意组。多好。
既温馨浪漫,又无压迫感,还能提升全民健身的参与度。
在这方面,必须要夸一夸江北第一县的“融媒体”。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办活动的初心是什么宗旨是什么?
但。我知道他们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有意思。组织有方,保障有力。好评如潮。
像这样,矮小精悍的赛事也好,活动也罢,一定要从那种高大尚的马拉松项目里面剥离出来。
能300人就300人,你别去干那3000人的项目,更别逞强去干30000人项目。
那不是你的菜。
而。作为跑者。我们该如何去甄别赛事呢?
其实很简单!
体验感好的,要宣扬,要让大伙都知道谁是良心赛事;体验感不好的,更要大声喧哗,猛烈的吐槽,让黑心赛事失去市场,失去民心,最终走向倒闭。
唯有此,才能维护中国马拉松生态,推动中国马拉松运动有序的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