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是一个我从罗胖口中听到的名字。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让我挺有收获的。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尤其是在女生的思维和性格中,感性因素会占多数。而理性,恰恰是要通过阅读和知识的增进,才能获得的。因此,我挺喜欢看一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理性思维相关的书。这本书提出了一些刷新我的思维和认知的观点。
01
时常反驳自己的想法
“要主动刻意的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爱看,而且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了,我们更喜欢那些赞同我们的人。但是如果我们身边天天围绕着的,是那些对我们的观点进行肯定的信息,真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尽管听到和自己想法不同的观点,总是令人没那么舒服的,我们也要接受以及刻意制造不同观点的碰撞。看书也是如此,如果一本书里的内容大多数是我已经知道并且赞成的观点,那我不会认为这是一本好书。我希望碰到能反驳我的想法的人,也希望自己是一个时常能反驳自己想法的人。
02
简单概率论
概率论最基础的思想是,有些事情是无缘无故的发生的。更严格的说,有些事情的发生跟他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没有因果关系。
买彩票就是一种随机事件,并不会因为你买彩票的次数越多,你中奖的几率就会越高。一个人,从来没有买过彩票的人完全有可能,而且有同样大的可能,在某一次开奖中,把最高奖金拿走。
所以日常生活中,遇到倒霉的事情时,我们经常说的的“事不过三”真的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这让我想起了老妈打牌的事情。平时,妈妈打牌输了钱,如果她已经连输几天了,我们就会说:“明天,明天肯定不会输了,运气是会转的,再说了,事不过三,明天没道理再输了。”现在想来这话确实没有任何逻辑,只是聊作安慰罢了,明天打牌赢钱的概率和今天能有什么关系呢?
03
只在“学习区”的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跃动作。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种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进行学习和练习。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这让我想到,以前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我经常喜欢待在舒适区练习。最重要的是,这种练习还会带来一种我在努力、我在进步的错觉。
大多数人都想挑战自我,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主要的精力都会放在一些驾轻就熟的事情上。就算有充分的条件离开舒适区,人们也会不由自主的待在那里。尤其是在你的舒适区已经给你带来很多荣誉的情况下,你就更难以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已经给你带来了多大的荣誉,留在这个舒适区就有多大的诱惑。”
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但是,为了进步,我们必须要来到学习区。
04
反馈必不可少
“反馈者不见得比你的水平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他们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
在生活中的大多数场景中,这种反馈可以理解为批评。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很容易陷在自己的思维里的,而他人则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你在做的事情,因此可以给出有效的意见。我想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比如,在唱全民K歌的时候,带上音效很好的耳机听自己刚唱完的歌,觉得好听极了。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好听。只是因为当时候正沉浸在那种状态中,完成一件事情的兴奋感会让自己产生错觉。
我期待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更多的新思维,新观点!
田小涤
201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