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把事情搞砸了”
“孩子参加学校活动,轮到他汇报工作,他说自己把事情搞砸了!”
虽然在外出差,同学Z君母亲晚上近乎没头没脑的QQ留言还是让我有点蒙圈。在随后的留言中她告诉我,孩子寒假不回家就是为了参加这个活动;此前不久,孩子在她前往学校探望时表现出情绪急躁易怒,生活方面也有点懒散,并称自己有抑郁症,要去看心理医生,因需要提前预约未能成行。
母亲打算让他休学,但他并不同意。寒假期末考试后,有天晚上他一宿没睡,不想吃饭,干什么都没劲。看到其他同学在正道上越走越远,他是羡慕嫉妒,就是不想动。
我们约定出差结束回深圳后,晚上在书院办公室见面细聊。
(二)“不要撤掉他赖以站立的支柱”
书院湖畔静悄悄,不时有学生漫步,完全看不到平日里匆忙的身影。在致仁书院活动室,一位树德书院的男生端坐在微舞台,安静地弹着钢琴。
晚上7:30,我们准时在书院办公室见面。Z君母亲矮小而精干,反映灵敏,语速快而逻辑极强。
我们初步的判断是一致的:这孩子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我的认识有误区。母亲承认,这应当与她自己有莫大关系。出生在农村的她自幼对自己要求高,什么事都希望自己做到最好;在孩子自小到大成长中,她也对孩子提出了同样高的要求,并且在各方面严加管束。现在认识到自己对他不容忽视的潜在影响,希望孩子今后不要步其后尘。一方面,孩子上大学期间,她自学了心理学,试图找到破解办法;另一方面,孩子考大学时填报了远离自己近2000公里的南国,她也接受了爱人的劝告“孩子大了,要放手让他自由成长”。因此,在孩子上大学后很长时间,她都没有更多地跟踪关注孩子的大学生活,“几近失联一样”。在经过这次沟通发现问题后,母亲安慰孩子,“我对他说即使挂科也没啥,原来我对他要求太高,现在这样说,他不相信我的话。我现在已经六神无主。”
“这样解释与沟通,当然无效。”我对她说道。对于内心目标清晰、诸事希望圆满的完美主义者来说,降格以求的建议是极具破坏性的——那是他们维护自己尊严和成长动力的最后堡垒,削弱这种动力非常危险,他们可能会因此而失去重新站立起来的支柱。自己一手打造的完美主义者,不具备自我解构完美主义的认识背景和经验前提。这一点要非常小心。
“在与孩子沟通时请放慢语速,并且多多聆听他的感受和需求。”我想,她应当是听进我的建议了。
(三)“最现实地说:真实的问题是什么?”
母亲介绍了孩子眼下参与的各类事项:书院书画社、学生新闻社……但我表示并未见他在这些领域比较活跃的表现。他或许也因此对自己并不满意。此次寒假留校做志愿者,就是特别想做好自己承担的工作,以从内心证明自己,重新找回自信。
“从这些有限的信息判断,您认为他目前面对的真实问题是什么?”“呃?……”
这个问题显得有点突然。母亲说他需要调整状态,不要对自己过于严苛……
“这当然都对。但他真实的问题是:从家长严格的管束中猛然失去你们的支撑力量,还没有完全掌握维持自身平衡和应对复杂关系的能力。好比一个被强力压下的弹簧,猛一松手,弹簧来回振动的幅度、力度和频率都很大,消耗自己的内在力量。现在遇到的困难,不过是自己平衡能力不足的外在诱因。我们需要帮助他分析眼前的困难,指出眼前困难的实质,帮助他优化一下选择,尽可能减少分散他时间和精力的事项,找到自己必须做、想要做和能够做的事情的交叉点。
(四)”他需要和自己讲和“
真实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旁人也能够看到。但放大真实的问题并导致泥足深陷的,却是孩子内在的矛盾——对自己要求过高,及做不到时的自我否定。孩子为此深受折磨,并因而茶饭不思等,倒并不足虑:完美主义者是可以自我修复的,其基本的路径是过高要求—自我否定—自我修正—自我确认。把自己揉碎了,在自我的废墟上重新建构自我,类似于乔布斯的”极客“体验过后,将收获非常真实的成长,虽然极其痛苦。我们应当恭喜孩子,处在自我蜕变成长的关键状态,他既无法回避,别人也无法替代;难能可贵的是,他如此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状态,不想受到打扰,努力通过自己内在觉悟来救赎自己、重塑自己。
”他需要和自己讲和“我说道。尽管我们作为家长、老师意识到了他的这种需要,但并不适合越殂代疱,或直接施加干预。除非他通过自己的自我咀嚼深刻地体认到蜕变重生的需要,我们外人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来进行吧!“我对她说。茶饭不思并不要紧,打不起精神也不要紧。爱好画画,提供了走出困境的可能出口;室友关系良好,创造了理解包容的外部环境;知道保护自己的目标感和内在动力,确保他不至于在迷途上走得更远。家长要首先放下焦虑,变得松驰下来。
我顺便向她推荐我今天早上读到的一篇文章:《孩子需要的三种心理营养,比物质重要100倍》孩子需要的三种心理营养,比物质重要100倍_搜狐教育_搜狐网。这种心理营养分别是:无条件的爱,平等的尊重,平静的接纳。孩子物质身体已经长大,如果我们期待他人格与心理同样长大,就要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而不要停留在中学阶段边界模糊的亲子模式上。
(五)”请家长往前迈一步,站到中间来!“
现在回头来看,从当年严格管束到后来遽然放手,时空跨度、心理跨度都极大,虽然有迫不得已的无奈,但终究是不妥当的,并且会造成一定后果。
我们一再主张,孩子从中学到大学后,亲子模式要调整,要处理好这个跨度极大的”断舍离“。在这个转段中,孩子很快将有自己想要的成长环境和伙伴,而空巢的家长们所要面对的任务较之孩子其实会更重一些。为此我们举办”家院论坛“,邀请往届家长和情感专家一再向新生家长提出忠告:要快速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防止伴随断舍离的不适感给孩子成长带来不当困扰。总体而言,书院的许多家长应当理解了我们的初衷,并且在与身为大学生的孩子相处时确立了合适而得体的边界。
但此例不同,是另一个极端。我们需要家长将孩子从A端送到B端时,将脚步再往前迈出一步,站到A与B的中间点C端来;即使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渴望摆脱控制的欲望,并且家长尊重了孩子的意愿,我们也应当知道其从被严格管控下遽然被抛至远处时,并不天然具备自我平衡的能力。但孩子本身的努力是让人感动的(从而也是我对他持有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一时他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和社团,学习也很上进,创造了较高的GPA,努力向家长证明没有他们的严格管控,他也能够在各方面表现优异,就像以前在家长身边一样。然到大二,这种打鸡血状态并不能够持久,哪怕最简单事务上的小小失误也会产生摧毁自信心的效果。这种紧绷的状态,尽管需要他与自己讲和,但家长恰当地向前一步,去尽可能地同理自己的孩子,多多关心他此地此刻的感受、状态与需求,和他面对的真实问题,并为他尽可能多地分享自己年轻时候的人生经验,庶己是可以协助他早日走出困境,破茧重生。
加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