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行善和爱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快乐是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人性、怜悯和宽恕是人身上美好的品德。作者认为活着并没有什么意义,有权势、有学问、有名声,意义也不大,光有用也并不够,他认为只有一种人生活得有价值,这种人,就是当他给予别人或别人给予他的好处的时候,便会掉下眼泪。那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我带着期待,带着悬念仓促读完了狄更斯的《双城记》。请原谅我的浮躁,我的无知,我的那点仅存的求知欲。读完一本书应有所总结,有所反思,而非浅尝则止。可能有些后悔多年前没有多看几本书以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我自己有多少成色我很清楚。无论如何,希望我仅存三年的生活能多弥补吧,仅仅是精神层面的弥补吧!读书的意义要由自己去探索。每本书都有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作者有意间,无意间融入的思想。但是如果读书的意义仅仅在于按作者意图渐进,那么读书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书存在的意义贵在于解读,书中的故事不同人有不同解读,这种解读很大程度依赖于个人经历以及知识层次。可能说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犹如人类时间空间进程的高度压缩体——历史,人类从宏观(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角度记录,也许人类记录的历史并非真实,或者说随着时间流逝,如同储存的声音图片也会失真。那么失真的东西是否存在意义,这个问题就因人而异了。个人认为无论历史记录失真与否(当然人们内心的好奇固然引导我们寻求真相)都不重要,历史同样贵在解读,人可以从过往的历史事件中得到某种启发,从而影响现在或者未来的生活。似乎思绪有点偏离,我们还是回到,回到城市中去,你说对吧,卡尔顿先生。
思绪飘洋过海,跨越时空,物转星移,我们恍惚到了18世纪末那个旧秩序崩溃,新秩序拔起的年代。也许为反映那个年代,我们把焦点集中在那么一小群人身上会直观些。是的,就是那一小群人,他们是不同阶级的高度凝聚体,有了他们,一切运转似乎就顺利些了。当然我们的发生地点不容忽视,血色巴黎,隐约伦敦,我们的双城演绎着故事,沿着爱与恨的洪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