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星期五,父母学堂与您相伴的第259天,第37周分享。
我们都知道在《论语》为证第二中有一段是“问孝”的。对于不同的人,孔子的回答也是不同的。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夫子对于不同的人,给予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的是含蓄内敛的,有的是通透明白的,还有一些话,是要通过别人间接转达的。从问话者的身份、地位等等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谨慎的给予适合的回答。
其实我曾经以为,同样的问题,答案应该也是一致的,却原来并非如此。如果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不同性格,不同使命,所给的答案都会有所区别,那么,对于性格迥异的孩子来讲,不也该分而教之吗?
所以我觉得,经典,不仅为我们修身,更为我们指明育儿之路的方向。
让我们一起学习经典,诵读经典,跟随圣贤的脚步,学习育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