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又是一年清明时,我跪在父亲的墓前,心中满是思念与愧疚。那些关于父亲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让我泪流满面,肝肠寸断。
父亲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难当头,民不聊生。4岁那年,爷爷不幸离世,小小年纪的他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生活的艰难,磨砺出了他吃苦耐劳、勤劳节俭、艰苦朴素、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
父亲过日子精打细算,从不浪费任何有用的东西。记得有一次,村长抱来一摞帆布口袋,让父亲清点存放,准备过几天装小麦。父亲数完后,发现这些装过面粉的袋子里还沾有不少面粉。于是,他拿了一个大海碗,放到口袋里,在空中上下用力甩拍,面粉纷纷落入碗中。不一会儿,我家那个二号瓷盆就被那十几条口袋里的面粉装得满满的。我呆呆地看着那堆原本空空的帆布口袋,父亲却笑着说:“这就是粒米成箩,滴水成河的道理。如果装了小麦,这些面粉不就浪费了吗?”那一刻,我明白了父亲的用心良苦,也明白了珍惜的意义。
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养成了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节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父亲对自己的穿着从不讲究,为了让我们姐弟六人穿暖不受冻,他那身黑色的衣服总是大补丁套小补丁。他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平时,我的衣服小了给妹妹穿,妹妹的衣服小了补补再给弟弟穿。但逢年过节,父亲总会给我们换上新衣服,而他则把我们换下的破衣服当补丁用。他常教育我们要学会艰苦朴素,那些朴素的话语,成了我们一生的财富。
父亲不仅吃苦耐劳,还心灵手巧。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在林场当工人,每天种树、修枝、浇水、育苗,早出晚归,从无怨言,多次被场部评为“优秀工人”。年复一年,场里的树木逐渐成材,尤其是红柳长势非常茂盛。场里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柳条,而父亲却如获至宝。他认真选材,那些歪而粗的柳条用来制作房笆(盖房防止漏泥用),那些精细的则用来制作箩筐和手提篮。经过父亲的巧手加工,这些柳条变成了各种各样精美的生活用品。父亲制作的产品就像一件件艺术品,既实用又漂亮。尤其是细柳条编制的手提篮和筛子,工序繁多,制作要求高,一般人根本学不会。场里的工人都称赞父亲是“上帝降下的能工巧匠”,他不仅解决了大家的用具需求,还为林场增加了收入。
父亲还是个织衣能手。北疆的天气非常寒冷,农闲时,父亲会做巴转(撮毛线用具),利用休息时间,他坐在炕边,一转一转拧绳,拧好的毛线缠成毛线球,然后用他那灵巧的双手开始一针一针地编织毛衣、毛裤、毛袜子。寒冷的冬天来临时,我们穿着父亲织的又厚又结实的毛衣服,全身暖融融的,心里充满了感激。父亲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他总是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放假时,弟弟干农活,父亲却说:“这些活我一个人干就行,你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读书,将来有份好工作。”在父亲的叮嘱下,弟弟们个个都成了公务员。我从小就爱读书,喜欢文学。不幸的是,我十八岁初中毕业时,却被高中拒之门外,理由是超龄了,即使考得再好也没用。我心里非常痛苦。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他把家里仅有的鸡蛋卖给供销社,给我买了好多学习的书籍。我看到这些书时,如获至宝。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感情和更浓的兴趣。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他那和蔼的笑容、温暖的话语、勤劳的身影,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从未褪色。父亲的优良传统——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忠厚老实,永远教育着我们,鼓励着我们,感染着我们,鞭策着我们。
父亲,您虽已离去,但您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您的期望,继续努力,让您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延续,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