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作品第一届 之《东方》(二)

全文共1109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东方》可谓是第一部详细记录抗美援朝战争的史诗级巨著,其以志愿军一个英雄团为中心,朝鲜战场为明线,中国农村阶级斗争为暗线,从前线和后方两个方面立体的展现了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必然,是一首歌颂中朝两国人民坚韧、奉献的伟大颂歌。

郭祥是这部作品中的核心人物,他是典型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他少年时期,因地主的欺压而将谢家的黄鹰杀死,由此便开始了流浪的人生,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郭祥和其发小卫生员杨雪回乡探亲,然而美帝侵朝使他们立即返回了部队。而在赴朝鲜战场前夕,营长陆希荣强求杨雪与其结婚,遭到了杨雪的拒绝后,他开始怀疑杨雪与郭祥之间的感情。

出国后的第一仗中国志愿军取得了相对优势,迫使美伪军后退,可是在这场仗中,陆希荣消极应战,郭祥并没有听陆希荣的指挥而将敌方击退,因此战后陆希荣要处分郭祥,但是没有受到上级的同意。

在第二次战役中,郭祥依旧积极应战,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坚持到了大部队围歼敌军,与此同时,陆希荣依然和第一次战役一样选择消极应战并逃跑,给志愿军围歼敌军制造了许多困难。第二仗结束之后,党委对陆希荣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和清算,这使得在后方医院的杨雪感到痛苦万分,并与陆希荣断绝了关系。

第二年,重伤初愈的郭祥返回部队并参与了第五次战役,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与战友一同跳崖。幸运的是,他和战友乔大夯遇到了朝鲜友军和群众,得以脱险。同时,杨雪在医院遭到敌军突袭时,为了保护朝鲜儿童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1年秋,惨遭重击的美伪军徘徊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并同意停战谈判,但是并无诚意,时而对中国志愿军发起挑衅。1953年,为了粉碎敌军北进的妄想,中国志愿军发起了“夏季攻势”,身为营长的郭祥亲自带领部队潜入敌军,并击毁敌军一个师。在此期间,郭祥腿部受重伤,但依然坐担架前往前线指挥战斗,直至粉碎敌军,最终,美伪军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战争结束之后,郭祥返回家乡担任县委书记,并与光荣牺牲的杨雪一同被朝鲜政府授予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后方国内也经历着农村阶级斗争。地主分子谢清斋妄想趁机翻天,同时村支书消极怠工,致使很多贫农变卖分来的土地以维持生活。农村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因此上级号召试办农业合作社。

以杨雪母亲杨大妈为代表的农民群众也积极克服一系列的干扰和困难,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成功走向了农业合作化道路。面对杨雪的牺牲,杨大妈并没有被悲痛打倒,反而再次将小儿子送上前线。

文末互动:如意王准备了这部作品(《东方》)的电子版,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关注“读书之茅盾”的专题或者点赞、评论该文章并留言“《东方》”领取哦!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