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朋友因为意外离职了,离职后去寺庙里面住了一个星期,我很好奇过就问他什么感觉,他说开始很枯燥,但适应一段时间后感觉还不错。每天早上起的很早,5点起然后打坐参禅,9-10点后有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时间,后面就是参禅学习。一下远离了都市的喧嚣,让自己的心平复下来,感觉对很多事情都更有兴趣了。
突然想到这与多巴胺截断法类似,远离了城市的生活,放下手机,回归最平淡的节奏。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外界高多巴胺的刺激,让多巴胺受体得到了平衡。这样可以让自己对于身边的各种事情都更有兴趣。
我们知道多巴胺是一个奖励系统,对欲望和动力产生作用,如果通过减少对高多巴胺行为的刺激,可以让多巴胺受体逐步恢复,能够接受低多巴胺行为,例如看书学习。但很多人依然会出现这种情况,就算我不玩游戏了,但是我还是对看书学习这种事情没有兴趣,这种情况怎么办?这就涉及到多巴胺迁移法
第一阶段:多巴胺迁移法
通过对相对高多巴胺行为的兴趣,迁移到类似的事情上面来。例如看书很枯燥,首先就是要培养对看书的兴趣,你对什么书感兴趣,就可以先看什么书,但注意的是不能看小说,因为小说与娱乐是类似的,可以先看一些相关的科普书籍,通过看这种书籍,让大脑产生对看书的兴趣,然后迁移到看书这件事上来,因为行为是类似的,大脑对这种事情,还是保留了较多的多巴胺分泌。实践一段时间后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多巴胺兑换法
第二阶段:多巴胺兑换
所谓多巴胺兑换法,就是指用低多巴胺行为去兑换高多巴胺行为,相当于你完成了一些低多巴胺行为后,给与自己一次高多巴胺行为的奖励。例如你学习一个小时,奖励自己玩10分钟,或者给自己吃一个东西。这样让自己对低多巴胺行为产生一个期待。
但这个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
1.要循序渐进。例如低多巴胺行为的比例开始设置低一点,等适应之后再逐步提升高低多巴胺行为的比例。例如开始是看书15分钟,玩10分钟。再逐步变为看书30分钟,玩10分钟。逐步增加这个低多巴胺行为比例。不要一口吃成胖子。
2.奖励的高多巴胺行为,不要是那么刺激的行为。因为一旦过于刺激,会导致你自己抵制不住诱惑,一直做高多巴胺行为,导致循环不起来。
第三阶段:多巴胺周期法
每周设定高多巴胺日和低多巴胺日,高多巴胺日什么就不要压制自己,想刷手机刷手机,想玩游戏就玩游戏,当给自己放假。然后低多巴胺日,就认真执行看书学习这些事情,这些玩游戏刷短视频这些事情都不做。开始高多巴胺日比例可以设置多一点,例如一周有5个高多巴胺日,2个低多巴胺日,然后逐步减少高多巴胺日,增加低多巴胺日,最终让自己接受低多巴胺行为。
而多巴胺周期法与习惯的培养非常的类似,实践中有一个要点需要严格执行:
1.需要记录监控。开始设置计划的时候,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自己往往容易破戒,但没有关系,也不要愧疚,你只需要记录下来。例如你计划5天玩游戏,2天学习,但结果7天都玩了游戏,1天也没学习。你需要把每天是否玩了游戏这个行为进行记录。
2.找一个监督对象,定期反馈。这个对象可以是你信任的一个人,或者是你的朋友圈,或者是类似简书这样的平台。你需要把你的承诺和实践让外界知道,类似于打卡行为。
为什么需要这样,开始我也不是很理解,但是实践后发现,有两点很关键:
(1)人没有监督就容易欺骗自己。人是非常容易欺骗自己的,如果你自我监督,就会发现自己很容易说服自己,说服自己一两次,后面这个行为就容易不了了之。而放到外界后,相当于给自己做了承诺,自己要考虑做不到后丢脸的后果。
(2)接受监督系统的反馈。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后,这种打卡行为虽然有一点成就感,但不足以支撑自己的行动。当你把这件事分享到外界后,外界正反馈和负反馈都会让自己对这种行为持续关注。
(3)要循序渐进,不要责怪自己。形成一个习惯行为是很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改变也需一点点进行。给自己一点耐心就很容易做到。
总结
大脑是一个瘾君子,上瘾是因为多巴胺机制,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机制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行胜于言,最重要的是行动,而不是理解,希望将这些方法实践起来,而不是停留在知道层面。
参考文献:
1.习惯的力量:[美] 查尔斯·杜希格
3.白染one:自律上瘾!BUG级的大脑操纵术。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q4y1S7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