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她接手一个新班,这个班与其他班一样,也不一样。
说一样,都是一样的70多人,一样的课桌椅,一样的教学设备,一样的上课时间……
说不一样,有着不一样的学生,语文老师更换频繁,班级排号最后一个,学期初的两次考试的名次与班号十分吻合。
第一天的第一节,她走进班级,学生乱哄哄一片,上课铃声响了两遍,室内的学生好像不是一张嘴,而是全身布满了小喇叭,更有甚者上课都四五分钟了,七八个孩子漫不经心地走进教室,没有“报告”,没有他人,只有似乎“我”还能走进教室。
看着眼前的情景,直觉告诉她,这群孩子眼中没有老师,心中没有敬畏。
一个没有敬畏的课堂,想想都头涔涔、汗流流。一个眼中没有老师的班级,想想都乱糟糟、闹哄哄。
于是,她尝试来些不一样:
一、课前的仪式感
《小王子》一书这样解释仪式:定下一个时间,使他不同于其他的时间。上课也应有仪式。
这学期的第二节课,铃声响,她扫视全班,说:“上课。”
“起立!起立!起立”学生想喊就喊,声音也起伏不定。
“坐下,重来!”她说,“喊起立是班长一个人的事,其他同学按口令做。”
重来一次,不料班长不等她问候,立马说坐下。其他学生参差不齐地坐下去。
她再次明确要求,再次训练。经过四次的训练,学生终于像样地坐下去。
坐下去就可以开课了吗?这个班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总有那么几个爱说话的学生想试探试探她。
每当这时,她站立不动,目光射向他们,久久不言语。他们竟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此后,每节上下课,她和学生都有这样的仪式。课前乱的想象改变很多。
二、经典诵读,一举两得
这个班位于楼层的顶端,学生上一趟厕所,半路上玩一会儿,上课迟到经常发生。每每这时,她便故意拖调:“当局者••••••”总有积极的学生接着背,背着背着,等来了迟到的学生。经典复习了,也不影响迟到的学生上课。
三、梳理课堂习惯
这个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语文老师更换比较频繁,因此学生的躁动可以想象:学生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随意的书写如荒原的草,交上来的练习册如台风过后的街道……
她耐着性子,逐一培养:
(1)读书方面
起初,学生读书时,手干什么的都有:玩笔的,折纸的,扣桌子腿的,还有她发现不了的。
她示范,堂堂课训练。
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知道坐着读要双手捧书,并将书立起来,放在离胸不远的地方。站着读,要双手将书平展在胸前,以往弯腰站着读逐渐改善。
(2)书写方面
书写方面,她从笔的准备开始,书写特别好的学生用钢笔写;书写中等的学生,用可擦笔;书写很弱的学生,只能用铅笔,并告知铅笔字写好了再用可擦笔。
分层次要求,让学生有前进的方向。
(3)倾听方面
一个不会倾听的学生,学习效率会很低。课堂上,发现经常低头的,提醒一下;发现别人发言时抢着说的,提醒一下;板书时突然扭头看台下,发现没有看黑板的,提醒一下;读着读着,停下来让学生接着读是常有的事。
低年级培养的倾听习惯,中年级也长抓不懈,这个班更需要。
四、课前读故事
她知道,吸引学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故事。开学以来,她总是早早到班,铃声响毕,故事开始。一个多月以来,她坚持五分钟的读故事。读完《提灯小虫》,接着读《中国寓言故事》,《如果世界重新开始》读得全班哄堂大笑。
有了故事的吸引,上课迟到的现象几乎没有,更重要的是学生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课。
《小王子》中的狐狸说:“驯养得需要耐心。”这个班不仅需要她的耐心,更需要“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