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吴回司方,纯阳布畼。服絺饮水,随阴而凉。此时为饼,莫若薄壮。商风既厉,大火西移。鸟兽氄毛,树木疏枝。肴馔尚温,则起溲可施。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西晋·束皙《饼赋》
1.
我是从何时爱上面条的,具体时间已很难考证。尽管我生于江南水泽之乡,吃着大米饭长大。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短缺,吃啥都很香。那个年代,父母是绝不允许挑食的,有啥吃啥,挑食挨打。
我们家孩子多,老娘亲有时候忙不过来做饭,于是学会了“偷懒”,直接拿挂面下面条,随意就能对付一餐饭。每每此时,姐姐拿着碗筷,凑到锅前,一脸不耐烦,心口直快地对老妈说:
“怎么又吃面条?我每天吃它吃得要吐。”
我一向和老姐不对付,她说不好吃,我非要说好吃得不得了,有一次(也许是五岁),我就怼姐姐说道:
“我觉得挂面最好吃,比吃肉还过瘾,什么山珍海味都不如挂面好吃!”
大姐见我这么怼她的话,气得脸都绿了,马上放下碗筷就过来揍我,我岂能示弱,拿着筷子和她对打起来。
老妈正给弟弟妹妹们打着面条,看着打架的我俩,气得半死,早就扯开嗓子对我们喷各种脏话,那个声音简直盖过村里的喇叭。
“你们两个傻·逼·天杀的,等我忙完了活,有你们好看。今天不给你们一人 脱一层皮,老娘就不姓柴……”
“大姐,我认错还不行吗?老妈真的生气了啊!我下次再不会接你话茬了啊!”……
后来,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有人念了大学,譬如我,譬如二姐,有人早早辍学,譬如三哥,五弟等等,反正就是各奔东西,再也没有聚齐过,直到老娘去世。
似乎应该就是那一次之后,我开始在内心深处不断地暗示自己,面条比大米饭更好吃,于是,几十年后,我再也离不开面条。倒是,大米饭吃得越来越少。
再后来,自己毕业后,为了节省开支和时间,只要自己吃饭,从来都是煮面条。哪怕偶尔吃一餐米饭,也是食之无味,难以下咽。这真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明明我以前也可以吃米饭的,为何后来却是越来越不爱吃米饭了呢?
最近,我更是喜欢上了网上买面条,各种挂面,新疆拉条——鸡蛋面、荞麦面、天麻面、裤带面、玉米面、山药面、碱水面、裤带面、刀削面、薏米茯苓面、枸杞面、闽南线面、干面片等等。
网购过的恐怕都知道网络价格确实便宜,从10-20元不等,可能买到五斤,折合下来2-4元不等。市场上,哪怕质量最差的面条,至少也要3.5元一斤,更别说手工的面条也不便宜。有时候,我也会掺杂着市场手工面和挂面吃。
说实话,我自己煮的面条,肯定没有外面餐馆做的面条好吃,毕竟手艺有限,科技与狠活也没有,毕竟从小不让进厨房🤣。
只不过,这些年,人多了真不适应,我最后还是喜欢一个人生活,这样也不需要去适他人的口味,好不好吃,也就无所谓了。能吃饱就行啦,咱对吃饭睡觉一点都不讲究啊。
而且,自从五年前车祸以后,似乎我对空调也是特别敏感,哪怕就是在中国的三大火炉地,我也不再开空调冻自己了。我这手术后的手脚,根本就受不了一点寒冷了。有时候,进了空调房,就要把动手术的手脚裹上厚厚的衣服,形象颇有些不伦不类,也是很无奈。
前几天,大姐突然跟我说,你几时来我这玩撒,我煮面条给你吃,我吃了一惊,这不是她的性格啊!她一向不喜欢吃面的人,为何会说这话呢?
“怎么啦?老姐。你一向不爱吃面条,我可不敢去你家要面条吃,我怕挨揍啊![呲牙]”
“阿东啊,你这小气鬼,还记着小时候的气呢!我昨天梦到老妈了!竟然梦到她给我们煮鸡蛋挂面吃。[流泪]”
“哦,老姐,你原来是想老娘了啊!我可不会安慰人。你知道的,老娘除了用打骂我们表达关爱,啥都不会。[憋嘴]”
“唉,解放前的人嘛,阿东,你还不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嘛,你最近怎么样?听说你去南京了?有没有找女朋友?”
“[怒火][怒火][怒火],王艳春,你再管我,我把你拉黑。fuck,什么玩意,你是不是又把长姐如母当金科玉律学起来了?老妈活着时候,我就不鸟你,何况都死了,老子跟你没什么好说了,拜拜!”
“唉,有什么好生气的,我不也是关心你啊!”
…… ……
“你这人怎么总是这样啊!”
……
2.
其实面条本身无味,全凭调配得宜。我见识简陋,记得在抗战初年,长沙尚未经过那次大火,在天心阁吃过一碗鸡火面,印象甚深。首先是那碗,大而且深,比别处所谓二海容量还要大些,先声夺人。那碗汤清可鉴底,表面上没有油星,一抹面条排列整齐,像是美人头上才梳拢好的发蓬,一根不扰。大大的几片火腿鸡脯摆在上面。看这模样就觉得可人,味还差得了?再就是离成都不远的牌坊面,远近驰名,别看那小小一撮面,七八样作料加上去,硬是要得,来往过客就是不饿也能连罄五七碗。我在北碚的时候,有一阵子诗人尹石公做过雅舍的房客,石老是扬州人,也颇喜欢吃面,有一天他对我说:“李笠翁《闲情偶寄》有一段话提到汤面深获我心,他说味在汤里而面索然寡味,应该是汤在面里然后面才有味。我照此原则试验已得初步成功,明日再试敬请品尝。”第二天他果然市得小小蹄膀,细火焖烂,用那半锅稠汤下面,把汤耗干为度,蹄膀的精华乃全在面里。——摘录自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面条》
梁实秋是民国时代的人,大概加盐的挂面还没有如今这么到处都是,所以他写的手工面自然是无味的。我今天要说,可能市场上99%的各种挂面都是加了食盐的面条,不仅加盐,而且大多数都是加了过量的盐,对人的身体并不好。
所以,我会专门搜索一些“无盐面条”,虽然网上卖的人不多啊,但是确实也有。而且,有时候,实在是觉得太咸了,我干脆把煮熟的面条再过一遍凉水,咸味就会降低了很多。毕竟,我们都知道,吃药太多,对心脑血管真不是什么好事。
尽管各种挂面,我很喜欢吃,就是每次吃都要过过凉水,让人很不爽。只不过炎炎夏日吃过了凉水的挂面,倒是一件畅快事。
说起来调配面条,最近倒是废了我一番心思,有时黄豆土豆,有时黄瓜白菜,更有时豆干胡萝卜,也是蛮好玩的。昨天网购买了两罐蘸酱,准备吃炸酱面,快递还没到,不知道它好不好吃。
其实方便面那种配料包,也是可以网购买得到的,只不过我没买过,想来并不太好吃。我倒是网购买过兰州拉面的配料包,一次买了60包,吃了我好几个月,感觉比一般方便面的配料包强多了。
最后,我决定把西晋束皙的《饼赋》尝试翻译成白话文,虽然文言文很好,毕竟一般人还是看不懂和懵逼的,全文有点长,如下:
第一段:
《礼》仲春之月,天子食麦。而朝事之笾,煮麦为麷。《内则》诸馔不说饼。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饼之作也,其来近矣。
若夫安乾粔籹之伦,豚耳狗舌之属。釰带案盛,餢飳髓烛。或名生于里巷,或法出乎殊俗。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
吴回司方,纯阳布畼。服絺饮水,随阴而凉。此时为饼,莫若薄壮。商风既厉,大火西移。鸟兽氄毛,树木疏枝。肴馔尚温,则起溲可施。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然皆用之有时,所适者便。苟错其次,则不能斯善。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
尔乃重箩之麮,尘飞雪白;胶黏筋䵑,䐧溔柔泽。肉则羊膀豕肋,脂肤相半,脔如蜿首,珠连砾散。姜株葱本,蓬切瓜判,辛桂剉末,椒兰是畔,和盐漉豉,揽和樛乱。
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攘衣振掌,握搦拊搏。面弥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纷纷馺馺,星分雹落。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姝媮咧敕,薄而不绽,巂巂和和,䑋色外见,弱如春绵,白如秋练。
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呧唇,立侍者乾咽。
尔乃濯以玄醢,钞以象箸。伸要虎丈,叩膝偏据。槃案财投而辄尽,庖人参潭而促遽。手未及换,增礼复至。唇齿既调,口习咽利。三笼之后,转更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