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觀看一場電影,在觀看過程中發現不好看理應離開,因為觀看電影的成本已經沉沒,沉沒成本不是成本(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
忽略沉沒的存量,關注邊際的增量。
將邊際成本(再投入多少)和邊際收益(所得的多少)作為決策的行動指南。什麼時候果斷放棄,什麼時候將就。
例:A方案投入100,收益150;B方案投入100收益200。
關注當前的時刻和未來的投資回報率。
「邊際」,邊際是新增帶來的新增。邊際收益遞減,符合普世規律,而邊際思維指導人們做決策。
邊際思維潛意識地衡量當下做什麼比較有價值,表面上看似感性,其實是邊際思維在潛意識當中做決策。
在伴侶面前刷朋友圈,不是不重視伴侶,而是伴侶此時的邊際收益遞減,朋友圈的新鮮感(收益)大於眼前的伴侶。
解決此問題兩個方案,一是讓對方刷朋友圈,直到該行為的邊際收益下降。二是製造新鮮感,讓邊際收益超過刷朋友圈。而解決自身困擾建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抵衝失落感,其次是提升自己,增加自身邊際收益。
邊際效益遞減在管理上的運用。買的多折扣越大,以及可樂的無限續杯等。邊際效益是遞減的,那麼同樣產品的銷量也是趨於遞減,企業為了實現增長,需要避免邊際效益遞減。
一雙球鞋耐用,不會有人買新的,所以買點從耐用轉向時尚,這樣便改變消費者的需求偏好,不再是原來邊際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