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产生名利效应,这些是切实可见的好处,不用我说人人都知道。除了这些切实可见的好处,像我这种业余时间读一点闲书的人来说,读书到底有什么?
我说,读书能让人生活在更大的空间里。
我的个人经历是极其贫乏的,没干多少事情,也认识不了几个人。读书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起来,书中的故事比现实要精彩得多,书中的有些人物甚至比我生活中的人物和我更为接近,就连有些熟悉的作家好像成了我的熟人。与他们相处却是如此便利,只需要翻开书页就与他们相见,却没有社交上的麻烦。
虽然小说中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情感却是真实的,看书也正是看中这一点。如果一本书的情感让你感到虚假,你就读不下去。好的书能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我们被打动就是因为感同身受,这样我们就在他人的故事里获得了情感体验。人活着不止是为了把肚子喂饱,还需要情感的填充。否则人生多么寂寥,多么难熬?
人生存的物理空间非常有限,但是人的情感空间可以无限宽广,而情感的丰富和充沛才应该是人生贫富的另一个标准。读书就是获得情感体验最便捷的方式。
我说,读书能提升人的认知。
阅读让你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和他人的经验智慧,这些积累都会帮助你提升认知能力。认知能力越强,看到事物的更多层面,你得出的结论就越准确。越是读书多的人越是不会轻言妄语,因为他知道事物是复杂和多面的,因而变得谦逊和敬畏起来。反倒是不怎么读书的人常常固执己见,容易陷入偏听偏信的窠臼。
人的行为不但受认知的影响,还会受情感的影响,甚至很多时候都是情感超过认知。要求人无时不刻都保持冷静是不合常理的,但是要是人一直以来都是情感大于理智,他必定要吃亏的。当群体陷入狂热的情感之中,就容易干出破坏力极大的事情来。
但是对个人来说,要意识到情感比认知对人的行为影响更大,所以要努力确保情感是基于正确的认知,那样才不至于跑偏。此外,一件事情如果在内心情感上得到支持,支撑的情感越多元,越丰富,那么他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就越强,做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跑步的人能坚持下去主要不是依靠意志,而是因为喜欢。只有喜欢可以敌得过岁月漫长。如何让自己喜欢呢?这个就是各人有各法,有人想到的是健康,有人想到的是好身材,还有想到的是发朋友圈。
对我来说不排除上述理由,但是这些不是主要,我理解的跑步是用以跟庸常生活对抗的一种姿态,它或可为我将来赢得更多的时间,跑步时候我会想到村上春树和他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想到约翰·欧文,想到《老人与海》,想到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中的一句话:我相信,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明珠会交到我手中。当脑袋空空什么都没想的时候,我随后想到的是跑步就是为了放空身体。
想到的越多,你就越不会觉得乏味,你内心充斥的情感会为你提供力量,一首打动你的歌都能让你多跑个三五里。我想在其他的事情上也是如此,人应该要注重精神内核的淬炼,在我看来人真正的天赋就在于此。
在我心里掀动波澜的都是来自阅读,阅读既提升了我认知,也丰富了我的情感。
我说 ,读书能增添人面对生活的勇气。
人到三十岁生理上就由盛转衰,四十岁过后就开始明显起来,即便保持锻炼让身体保持在健康良好的状态,但是身体这个器官一年一年衰弱下去的事实是无法逆转的。有时候想想不免惆怅,感叹人生如此短促,越过山丘后发现下山之路竟是如此快速。
好在人的心智还可以成长,只要不断地学习,还可以不断提升它,它是无穷尽的。我们通过生理器官得到的快乐的能力在变弱,但是心灵的感受力还是可以持续增强的,所以人的的确确有两个年龄,一个是生理年龄,一个是精神年龄。人生的尽头不只是脚下,还在于心上。未来还拥有许多可能性,这样想给了我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
毛姆说,养成读书的习惯便是为自己建了一个避难所。
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妥协这两个字让我想到一个悖论:通常读书越多的人越发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肯与世俗妥协,有时候不免显得曲高和寡。不过读书的人拥有自己的避难所,他们通过读书又和世界和解,这真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有些不读书的人却嘲笑读书的人,说他们读书把脑袋读坏了。这种自己傻却怪别人太聪明的人并不是真的以为书把人毁了,而是他们情感超出了智慧,根源是嫉妒心作祟,是思想贫贱的表现。脑袋坏掉的人即便不读书也是要坏掉,但是聪明的人多爱读书。比尔盖茨这样说,成功者多是阅读者。要是谁真的认为读书把人脑子读坏了,那他是真傻。
你说读书有什么?我说读书可以让人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让人更加清楚地看清生活的真相,让人生拥有更多未知的旅程。
人世间多是辜负,读书不会辜负你。300余本私家阅读书单(涵盖文学、哲学、成长、心理),按内容、阅读难度、推荐指数作了评分,输入书单就可以获取。喜欢读书的你,我们一起向前努力奔跑!